邹至庄
邹至庄的贡献
邹至庄教授是最早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海外学者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就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的经济改革问题,多次回国向中国政府提出改革建议。他曾就中国经济学教育向中国国家教委提出有关建议。他曾任中国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资深顾问,受到包括中国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前任总理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为他们提供经济政策咨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邹至庄频频回国,平均每年都回来两三次,辗转各地考察情况,与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平民百姓交谈讨论,在金融、贸易、农村、西部开放、人力资本等问题上都有了深入的研究。邹至庄对两岸三地经济都十分关心,他曾是台湾中研院院士,为台湾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由于对台湾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邹至庄在海外被誉为“台湾经济起飞设计师”之一。他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著作《中国经济》(1985)已被译成中文,并且在中国广为传播。2002年邹至庄教授又出版了中国经济研究的新著《中国经济转型》。当2004年《认识中国》出版以后,弗里德曼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邹至庄出生于中国内地,在西方追求学术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在书中把自己的经验一一透露,谈来绘声绘色,又对中国的历史、现况进行考察,对未来有所预测,本书极具权威可信,却不失浅白。”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对经济学研究有什么独特的价值?这是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关心的问题。邹至庄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归纳了六个经济学命题:其一,私人所有制并不一定产生管理效率;其二,市场刺激手段对于经济迅速发展并不充分,市场体制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其三,政府的形式与经济发展速度无关,如果存在前面所说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只要有充分的政治稳定,经济均可能迅速发展;其四,不同的经济体制均可以为市场经济服务,对各种法律制度和所有制安排的研究,为习惯于观察西方法律制度下私人企业运作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其五,政治上的可行性是经济转型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其六,中央计划下的官僚主义经济体制难以消除。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播种人,邹至庄对中国经济及经济学最大的贡献,不仅是他自己的研究著述,更在于在改革开放以后把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带入中国,并为中国经济学界培养了很多人才。 20世纪80年代,邹至庄教授任“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美方委员会主席,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项目,促成了一批中国经济学家接受西方经济学培训并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被誉为“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播种人”。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邹至庄热心联系,牵线搭桥。1985年、1986年、1987年三年,由他主持、联系,福特基金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办了三届“福特班”(邹至庄在美国汽车业界影响力极大,著名的“邹测评”即是对汽车产业的预测,该论文在美国实证经济学方面是引用率最高的),每年有若干来自欧美的著名经济学家和在西方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济学精英人物前来执教,“福特班”实际上成了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摇篮,为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发展、为推动中外经济学学者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福特基金会还每年资助60名学生去美国留学,选拔考试由邹至庄亲自出卷,国家教委出面组织,命名为“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在全国重点高校中选拔佼佼者。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周林,当年是第一届的第一名,他说,那是美国学校了解中国学生的开端,为后来大批中国学生留美搭了桥。经邹教授之手招去的留学生,由于个人志趣原因,实际没有一个人选邹教授做导师的,但邹教授完全不介意,热心如初。邹教授表面严厉,其实非常关心体贴人的。他的太太Paula女士也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负责国际学生管理,她的性格则与邹教授互补,非常随和,对留学生体贴入微。邹教授夫妇逢年过节总是把留学生请到家里,谈学习、谈中国发展,任何时候跟邹教授谈中国经济,他都非常欢迎。在生活上,Paula女士创造了一种方法,把外国学生与当地家庭联系起来,增进互相了解。他们做这些事都是没有报酬的。北卡罗来那大学蔡宗武为了感谢邹至庄教授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作的特殊贡献和对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关心和支持,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特别设立“邹至庄最佳经济学论文奖”。此外,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还以他的名义专设“邹至庄研究生奖学金”,全额资助(包括全免学费与提供生活费)内地优秀杰出大学毕业生攻读应用经济学硕士课程。邹至庄爱才识才的风范,有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的事例为证。杨小凯经历坎坷,在文革中因直言坐过10年牢,没有上过大学却写出了高水准的教材《经济控制理论》和《数理经济学基础》。1983年,邹至庄在武汉讲学,见到了杨小凯,惊喜于他的才华,很快为他联系到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杨小凯于2004年不幸因癌症逝世,他的遗孀吴小娟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当时由于杨小凯的政治背景,出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邹至庄教授亲自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写信,希望能够给予帮助,此信后转到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办公室。在刘校长的协助下,杨小凯带着仅有的30美元,一个人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幸师从国际贸易方面的顶尖高手迪克西特、格罗斯曼。在普林斯顿博士考试很难,邹至庄常常打电话告诉杨小凯考试成绩,给他鼓励。经邹至庄如此“间接”培养的英才,有谢丹阳、陈松年、许小年等等。李稻葵1985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不巧错过了“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的申请日期,就和另外几个获得留学资格的同学一起作为访问学者,去了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那时候访问学者年龄普遍偏大,被称为“老访”,20岁出头的李稻葵就成了哈佛校园里最年轻的“老访”。此外,邹至庄乡梓情深,他是促成中山大学恢复岭南学院的两个关键人物之一,担任着岭南学院的董事。他告诉学生,研究经济,需要用复杂的方法就复杂,不需要就越简单越好。
华人中最强的经济学家是谁?
Ideas&RePEc 2012年5月华人经济学家在全球排名情况
Ideas&RePEc 2012年5月华人经济学家在全球排名情况
社会上很多说法都是瞎掰的,大多数都是猫腻的。真正的学者一定是不知名的,因为搞这个学术研究太费时,哪个有时间来搞知名度。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评级是Ideas&RePEc, 2012年5月华人经济学家在全球排名情况如下(排名是一个月一更新,是在全球3万多名经济学家中进行排名):
排名 经济学家 注册机构
146. 邹恒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152. 魏尚进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
342. 白聚山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357. 李龙飞 俄亥俄州立大学
472. 肖政 南加州大学
552. 查涛 美联储
553. 石寿永 多伦多大学
922. 黄有光 Monash大学
1007. 张俊森 香港中文大学
1050. 郎咸平 香港中文大学
1172 林毅夫 世界银行
1210 张晓波 浙江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心
1418 范生根 国际粮油食物组织
1524 方汉民 宾夕法尼亚大学
1543 文一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603 陈勇民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有那些比较知名的经济学家?或者有独到的见解
世界知名的6位华裔经济学家(排名)
刘正山(著名经济学家)
(2003年7月)
我列举一些知名的华裔学者,算是一个排名。让大家认识到,我们不仅拥有国内一些略懂经济学或不懂经济学的媒体“明星”,更有一些被国际经济学界接纳,且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值得大家骄傲的学者。而这些学者,有一些是不为我们大众所熟悉的。因为只排6位,其他一些学者就不做介绍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读者提出各种意见。
(1)刘大中(1914—1975),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曾参与众多重要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收录传记的唯一一位华裔学者。1955—197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1946年,第一个做出中国的Nationnal Accounts的试图)。1948年10月下旬,胡适曾向翁文灏、蒋介石推荐过吴景超、蒋硕杰和刘大中。在胡适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刘大中和蒋硕杰后来都到了台湾,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中,都发挥出了相当大的作用。余英时1999年的一篇文章说:“台湾经济之有今日,当时(二十年前)都说‘六院士 ’,即刘大中、蒋硕杰、邢慕寰、邹至庄、顾应昌、费景汉等六人建言有功。”在他去世之后,库兹涅兹(197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专门撰写一篇长达 16页的文章,以纪念他。
(2)蒋硕杰(1918—1993),先后在美国、台湾等地多所大学和单位工作。对台湾经济改革贡献极大(见前面的介绍)。他是截至目前惟一一位获得提名角逐诺贝尔经济学奖(1982年)的华裔经济学家(最近两年媒体热炒张五常将要获得,或者已经获得提名纯属谬误)。蒋反对通货膨胀、反对各种经济管制以及人为干预市场。自1954年至1960年,台湾当局根据蒋硕杰的建议,先是改采高利率政策以对抗通货膨胀,接着废除复式汇率,改采单一汇率,让新台币贬值到市场能够承受的价位。这样推动贸易自由化、鼓励出口、推进国内外工业合理分工的自由经济政策,奠定了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1963年以后,台湾的自由经济政策没有继续推动下去。以蒋硕杰后来在台湾的岁月,地位虽然显赫,但内心的感受,他自己是用“苦寂”二字来形容的。
(3)邹至庄(1929—),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是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最主要的贡献是“邹氏测试”(Chow-test),是研究耐用品需求函数的先驱。1989年,美国的《教育经济学报》(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全球经济学家排行榜”,他名列第28位,是华裔经济学家中排名最高的。199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俱乐部”评选的“29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是唯一上榜的华裔学者,排名第8。
(4)张五常(1935—)。这位,大家都很熟悉。他很有争议性。我也曾写过一些文章指出他文中的一些错误或失误。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成就是不容忽略的。我在2002年写过《何必为难张五常》的文章就说过:“我们应该看真正的权威人士对张五常学问的评论,而不应该只看国内几个尽管有点名气,但实际上毫无学术建树的人的评价。比如应该看弗里德曼、阿尔钦、科斯、贝克尔等对张五常的评价。......在经济学上,贡献最大的要算经济思想,其次是技术方面的东西。而张五常是极少数的对经济学思想很有贡献的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有很多是仅在技术方面有贡献的,当然没法同张比。”那些没有读过张五常或者没有读懂的,胡乱评价,不是没有可能。
(5)黄有光(1942—),现在澳大利亚工作。贡献主要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与微观经济学的某些方面(包括俱乐部理论、资本论、消费者选择);与杨小凯教授共同创立新兴古典经济学。1986年入选Who's Who in Economic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1986十名澳大利亚学者和全球华裔学者。近年来,他又提出一种综合微观、宏观与全面的均衡经济分析方法。
(6)杨小凯(1948年——2004年7月7日),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数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他的主要贡献是开创新兴古典经济学。据有关资料的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认为杨的工作比卢卡斯(Lucas)、罗默(Romer)、克鲁格曼(Krugman)的要好得多。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杨的研究使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尽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基础存在几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但是,其意义不容忽视。
上一篇:邹倚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