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熊猫杯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9 11:01:55编辑:阿旭

大熊猫 简介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扩展资料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

大熊猫的简介

大熊猫 Da Xiong Mao
分类地位: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

外部形态:体长120~18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宽60~70厘米,体重60~73千克。身体肥胖,四肢粗壮。头圆、耳小、吻部短,尾巴也很短。白色的脸上张着黑色的吻鼻端部和呈八字型排列的黑眼圈。黑色的耳朵竖立在头部的上方,一条黑色的带子从肩部伸展到整个前肢,并且逐渐变宽,后肢也是黑色,身体其余的部分除了胸部有一点淡棕或黑色的毛以外,都是白颜色、。

分布地点:分布于我国四川、陕西南部和甘肃等地。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的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地带。喜欢独居。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春季发情。怀孕期为97~161天。每胎产1~2仔。
生存状况: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区已经相当狭小,总数为1 000只左右。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Ⅰ级保护动物。


上一篇:兄弟的女人 电影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