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温泉铭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8 17:22:28编辑:阿旭

温泉铭是唐朝皇帝谁写的

中国历代皇帝中,字写的好的不乏其人,但称的上真正书法家的却为数不多,如唐太宗李世民、赵佶、赵构等几位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留下了二件书法名作,均为刻石,一是《晋祠铭》,另一件就是《温泉铭》。《温泉铭》由唐太宗撰文并书,刻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8年),原石已佚。关于唐太宗学书,书史上有一个故事:“帝(唐太宗)常病戈法难精,乃作戬字空其右而命虞世南填之。以示魏征曰‘朕学世南似尽得法?’征曰‘'惟戬字戈颇逼真’”。一语正中唐太宗之要害。 虞世南书法师智永,得二王之法,唐太宗问书于虞,自然也属二王正脉了。唐太宗酷好右军书,利用特权广收右军真迹,朝夕赏玩。又命萧翼由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死后是否殉葬在昭陵,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唐太宗没有辜负他的优越条件,他的行书深得右军法,雍容遒丽,笔法生动,写此铭时,唐太宗已到晚年,故而书法圆熟流利,浑然天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以前碑刻者为篆、隶、楷书,而行书入碑,应自唐太宗始。这不仅仅是权力的原因,更是唐太宗作为君主"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体现。 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仅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太宗于日理万机之暇,酷好翰墨,尤爱王羲之之书,曾自撰《王羲之传》,并下诏内府金帛,征求羲之遗墨,于是物聚于所好,不数年间,各方进献,得正书五卷,草书五十八卷,其中真伪杂陈,更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甄别,又命韩道政、冯承素等精工摹拓,王字遂风行于天下。他每得二王帖,就叫诸王子临摹数百遍,对《兰亭序》更是着了魔似的朝夕揣摩,甚至携归昭陵……。“上有所好,下必甚矣焉”。唐太宋的崇王,虽有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由于他的喜好,使初唐书风无不纳入王羲之的翼下。加上他以书取仕,使书法广为普及,所以客观上,他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太宗之书初师承于隋之书家史陵,据《金石录》谓:“陵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又经常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后钟意于羲之,朝夕临摹,尤笃爱右军《兰亭稧帖》,置之枕边,常于半夜直把烛临之,书遂大进。太宗善行、草及飞白,尤善临古,殆于逼真,《山谷题跋》谓:“太宗英睿不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之风,亦是宝贵后不能不废学尔。”传世作品有《晋祠铭》、《温泉铭》等。 李世民《温泉铭》拓本 巴黎国立图书馆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从记载上看,唐代《温泉铭》原拓不下几十部,尾题“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书一行,证知确为唐初物。后来原拓失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甘肃莫高窟第一十六窟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一十七窟),里头就有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其一为唐太宗行书《温泉铭》,残存五十行,另两件为欧阳询《化度寺碑》和柳公权《金刚经》,也是残本。可惜这三件东西现在都不在国内,《温泉铭》、《金刚经》及《化度寺》之前两页,早被伯希和劫往法国,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化度寺》的后十页被斯坦因先于伯希和劫往英国,今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帖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风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然而,出于帝王的威严,他对王献之却极为不恭,曾云:“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他讥讽小王之动机,后被宋米芾窥破,米芾《书史》中说得很清楚:“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唐太宗扬大王抑小王,曾影响了初唐的书坛,直至孙过庭《书谱》亦据此论。这一过错,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厉、奔放一路的书风暂时隐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气平和的大王书风逐渐抹上了宫庭色彩,而渐失光辉。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希望采纳


唐朝共有20位皇帝和一位绝无仅有的女皇帝,分别是谁?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唐高宗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
  唐顺宗-(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次年病死,一说被宦官杀害。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开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李漼初名温,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於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昏庸无能、奢侈无度。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中,政治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将唐宣宗中兴的成果损耗殆尽。此时唐朝已无可救药,大动乱正在酝酿。当时赋税刻薄,百姓无法过活,更有人吃人惨剧,百姓无路可走,只好起义。 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镇压,但对人民的剥夺并无停止。 有说李璀是唐朝间接的亡国之君。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拥立,时年十五岁。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当时灾害连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员盘剥沉重。乾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发动起义。次年,黄巢也起兵于冤句,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由黄巢率领,百战百胜,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占领长安,他仓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长安,唐朝已接近灭亡的尾声。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

  唐哀帝-李祝(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 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着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杀。 唐哀帝死后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 -),朱泚称帝,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 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死,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2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 -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族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吐蕃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唐高宗-名李治,(628年~683年),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其长兄太子李承乾与四兄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於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650年),时年22岁。 他本来碌碌无为,但是由于诸多贤臣当政,所以才使“贞观之治”的局面得以继续维持。他在位期间,唐的领土最大。 起初,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太宗死后,武则天出家,高宗才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最后终於成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被高宗母舅的长孙一族所容,武后遂设法除去她的敌人。高宗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没想到这件计画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帮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却遭到灭门命运。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没有办法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在武后手中。 在位三十四年,683年过世。去世后葬于- -,谥号为天皇大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则天不被算为唐朝皇帝的话),他的在位时间是683年12月~684年2月和705年正月~710年5月。
  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也名李哲。一开始他被封为周王,后来改为英王。他的两位哥哥李弘和李贤的太子地位被废黜后李显成为太子,并以太子在高宗死后于继位。 李显继位后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与武则天抗衡。他的主要支持人是他的皇后韦皇后的亲戚。他打算将韦皇后的父亲韦元贞提拔为侍中,遭到武则天亲信裴炎的反对。李显怒下说,假如他愿意,可以将天下给韦元贞。武则天以此为借口将他废黜。 李显被贬为庐陵王,软禁在均州和房州。 699年,武则天将李显重新立为太子。705年,迫于大臣和将军的威胁,武则天将皇帝位传给李显。李显恢复唐为国号。 李显对与他患难与共的韦后非常信任,与她同参朝政,将她的父亲封王,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得参政,获大权。安乐公主希望李显能将她立为皇太女,以继他的帝位,韦后这时也对他越来越不看在眼中了,希望学武则天般当皇帝。 710年有人指责韦后乱淫,韦后怕李显这次追究,于是与安乐公主一起决定将他毒死。 李显死后,韦后不久就被李隆基所杀。 李显被葬在定陵。

  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于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昞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后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于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复,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唐武宗-李炎(出生于814年,逝世于846年),是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3岁。 唐武宗本来是唐文宗的弟弟,被封为颖王,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纵下趁文宗病将他立为皇太弟,废原来的太子李成美为陈王,由此得以登基。 唐武宗信奉道教,从845年开始他大规模下令打击佛教,史称会昌灭法。除少数在首都的寺院外全国所有寺院被拆毁,僧尼被迫还俗,寺院里的奴隶被释放,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没收为国有。这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受打击很激烈的一次。在唐朝历史上对于佛教势力不满的现象始终有。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可能有多种。第一可能因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击佛教。此外当时佛教的势力非常强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说,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损失。最后有传说说唐武宗继位后怕有人会另立他的叔叔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来威胁他的地位,李忱则逃入佛门,因此唐武宗灭佛是为了让李忱无处可藏。但这个说法可能只是传说,因为历史学家对于李忱是否真的做过和尚仍有争议。 唐武宗吃道士给他的长寿丹后中毒而死。 唐武宗死后葬于端陵,谥号为至道昭肃孝皇帝。

  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同时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曾作过《瀑布联句》一诗。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长安登基做皇帝,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 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 无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积重难返,国力衰退,社会经济千疮百孔,只依靠统治阶级枝枝节节的改革已无法改变唐帝国衰败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 A.D.)冬,浙东农民裘甫带领五百农民起义。起义军后发展至五十万人,为唐末大规模农民起义打下了前哨战。 传说宣宗继位之前曾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翰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於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在位6年,死於762年,时年52岁,死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

  还有一个女皇帝就是武则天啦


温泉铭是哪位帝王写的

唐拓孤本《温泉铭》,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并行书。
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
后被法国人伯希和骗购而去,
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
其中有墨书“永征四年(653)八月围谷府国毅儿”,
为唐拓孤本。   
《温泉铭》书风激跃跌宕,字势多奇拗。
俞复在贴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
对其评价极高。
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
温泉铭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


唐朝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代表人物

欧阳询
(557―641)唐初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湖南长沙)人。

柳公权,
(778-865年)唐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诚悬。宪宗元和初进士,累拜侍书学书、工部侍郎、太子少师,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河东郡公,故又称柳河东。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买禇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为韩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
如果说李邕是唐代行书之冠的话,那么,李阳冰就是唐代篆书之冠,后人将李阳冰与李斯并称“二李”。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的隶书成就远逊于汉隶,工于隶书的除唐太宗、徐浩外,还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隶书四大家。
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开元年间以隶书享名。

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禇意,唐揩之最精者。禇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

http://www.cc5000.com/zhishi/shufa/tangdai.htm


唐代楷书艺术对绘画艺术有没有影响

代书法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买禇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为韩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
如果说李邕是唐代行书之冠的话,那么,李阳冰就是唐代篆书之冠,后人将李阳冰与李斯并称“二李”。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的隶书成就远逊于汉隶,工于隶书的除唐太宗、徐浩外,还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隶书四大家。
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开元年间以隶书享名。

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禇意,唐揩之最精者。禇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
帮助采购谢谢


温泉文化的起源

秦始皇建“骊山汤”是为了治疗疮伤,徐福为了山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辗转漂流到了日本歌山县,至今当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汤温泉浴场。到了唐朝,唐太宗特建“温泉宫”,诗人也留下了不少创作,描写脂粉美女从温泉出浴的情形,足见我国悠久的温泉历史文化。日本人爱好温泉的程度实在是不必多说,三步一小汤,五步一大汤,泡汤对日本人而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发展出一套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泡汤文化及温泉疗效整理,我们称之为“汤治文化”。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大陆的古罗马人,他们引泉水加热再流到建好的浴场中让人们使用,其中英国巴斯及土耳其等地有名的温泉浴场,一直到都还在使用。

温泉文化的历史

传说远古时代,日本的医疗之神少彦名神就发现了道后温泉,可见日本人很早就会利用温泉。但是,日本的温泉文化的形成,客观上是受中国温泉文化的影响,加以日本式创造的结果。日本人称温泉为“汤”,“汤”是热水、开水的意思,词源来自中国。相传商周时代,有一种专供沐浴的盘,叫“汤盘”,盘上刻有铭文“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等语,可惜汤盘早已失传,只给后人留下“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李商隐《韩碑》)的感叹。日本人认为“泡汤”即沐浴温泉,不仅可以洁身净体,而且能洗去精神上的苦闷,“一洗容颜端正,二洗百病俱除”,不仅可以缓解生理上的病痛,而且能治疗心理上的疾病。沐浴时人们放松身体,释放心灵,通过坦诚相见而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日本从镰仓、室町时代就出现了“汤屋”,到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钱汤”已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东京就有2500多家公共浴池,日本人家里有洗浴设备,但仍喜欢到“钱汤”中。一边泡温泉,一边轻松休息,一边交流信息,体现日本人性中最有特色的合群意识,成为独特的“钱汤文化”。中国温泉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把壬夫和丁芊作为“温泉之神”加以崇拜。我国民间有许多祭祀“汤神”的习俗,哈尼族人婴儿出生3天用温泉“洗三”;湖北省京山县人替未满月婴儿洗温泉浴;山东临沂温泉附近的群众,世世代代逢清明节举行3天“汤头大集会”,是时人山人海,四乡人流汇集,相传这天,汤神显灵,在五更前饮汤泉水能“怯病消灾”;在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他们在春节后的第3天,都聚集到登埂温泉,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温泉歌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泡澡堂会。我国有温泉3159处,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几乎包括世界所有类型的温泉。“造物独钟情,地热温泉流沸水;寻幽得胜景,楼高碧树映汤山”,经过4000多年对这些珍贵地热资源的开发,神州大地处处开遍绚丽夺目的温泉文化之花。“神龙殁幽静,汤池流大川,地底炼朱火,沙旁放素烟,沸珠跃明月,皎镜含中天”,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湖北应城温泉的赞美诗;“谁燃丹黄焰,焚此玉池水。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这是大理学家朱熹对庐山黄龙温泉的赞颂诗;“三十六峰高插天,琼台瑶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这更是人们对黄山温泉的绝妙评价。我国的温泉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散见于我国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一方之总览”的地方志中,这些地方志记录了某地温泉的发现经过,水质特点,神话传说,诗词对联,温泉功效,翔实丰富、科学性强,把它集中起来就是一部中国温泉文化的百科全书,如读到《天水县志》我们可以知道甘肃省武山温泉是国内外极其珍贵的氡泉,武山靠近诸葛六出祁山古城堡,街亭古战场,汉飞将军李广墓,靠近人称“东方雕塑博物馆”的麦积山石窟,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而当我们读到《福州志》中载的南宋名相李纲的温泉诗“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我们不禁陶醉在荔枝丛泡温泉的胜境,知道“伪闽天德二年,占城遣其国金氏波罗来道里,不时遍体疮疥,访而沐之,数日即瘳”,可见中国温泉的养生治病功能在世界是有口皆碑的。中国是诗歌大国,地方志又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的温泉诗和地方志辑录的温泉珍闻,是我国温泉文化的双璧,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无或缺乏的。我国描写温泉的精英文化与俗文化并存,互相辉映,文学艺术形式多姿多彩,这又是中国温泉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华民族勤劳、聪明、富于创造性,善于利用温泉,其利用温泉是全方位的:唐代王建的《华清宫》就有“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我国劳动人民在唐代就懂得利用温泉栽瓜果;有些县还利用温泉水浇灌,使水稻一年三熟;湖南人利用灰汤温泉水养出味道鲜美的鸭子;辽宁人用兴城的五股泉给妇女喝,喝了能通经生乳,活血缓痛;唐代画家韩晃的女儿患了恶疾,用南京汤山温泉水沐浴治愈,为了感谢“神泉”韩晃把女儿的嫁妆的钱也捐出来建“圣汤延祥寿寺”,可见中国人对温泉的情结是何等深厚!利用温泉可以说达到很高的水平。“春日洗浴、升阳固脱。夏日浴泉,暑温可祛。秋日泡泉,肺润肠蠕。冬日洗池,丹田温灼。”我国利用温泉最辉煌的成就是创造了加料温泉———“中华汤”。我们的祖先在温泉水中加上经过处理的灵芝、芦荟、三丫、人参、菊花、牛奶、美酒、醋……人们浸浴其中,起到很好的疗疾、养生的效果。这是继承我国春秋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的传统医学成果的伟大创造。屈原《离骚》有云“浴兰汤兮沐芳”,泡在加料温泉中,处于四围花木繁荫、泉石流泉、明月松间的天人合一之境,疗疾养生、其乐陶陶,这正如古人在河南汝州温泉泡浸菊花、人参汤恢复元气后写的一首诗,“崆峒山下秘阳春,泻作温泉向广堂。解起沉疴参菊水,顿除污恶陋兰汤。源抽坤髓元元浑,气夺炎精本自香。万似华清浴妃子,一身膏泽万民疮。”中华汤治愈了千千万万的患者,为人们延年益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600年前,明代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也让“中华汤”在国外显示威力,一次与郑和并列正使太监的王景弘就在东南亚地区用花草加入温汤中,救治了不少当地百姓,受到东南亚人民普遍的赞扬,连有温泉大国之称的、以“汤治”驰誉世界的日本,也称“中华汤”确实了不起。“中华汤”是中国温泉文化的精髓。

上一篇: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