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臣
实业救国是什么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始终紧密联系,彼此不分。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这次失败深深刺激了国人。小国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崛起,并实现了现代化转型的案例,使得它很自然地成为中国发展的模仿对象。一些人把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归结为彻底的革命,发达的工商业和良好的教育体制。于是有志之士纷纷东渡学习革命,或鼓吹新式教育。而“实业救国”思潮也应运而生,商业是发展最好的驱动力。扩展资料:实业救国第一人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兴办学校,以他为首的“实业救国”论者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两者为国家“富强之大本”。其时的中国“官吏提倡于上,绅商响应于下,收回利权之声洋溢国内。风起云涌,朝野咸有振作之精神。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民国初年,主流的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的道路,这使得“实业救国”论以比较完整的形式出现。 适逢乱世,民国资本家从根基上就已然不再仅仅是为逐利而起,超越资本的理想让他们身上有了更为动人的光芒。在内有顽固的封建势力,外有强国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民国年间,新兴的民族资本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最后这一理论归于失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业救国论
实业救国
是甲午战后,因为,甲午战的失败,标志着清朝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让国人清醒的意识到,国力的增强,不能依靠清朝政府的官方支持,必须要以国人自己的实体经济为基础,才能振兴中华.
而辛亥革命标志的,是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崛起,而非实业救国的思想,在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实业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举个最明显的例子,护国运动期间,同盟军所用的武器,多数已经是MADE IN CHINA了,而军火商在当时,已经是铺天盖地,也造就了一代地方武装势力.
宋仁宗嘉_二年(1057)的科举考试,为何被称为“龙虎榜”?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中载: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佑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直集贤院,改盐铁判官……宋史列传第八十九中载: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人,进士第二,通判汝州…… 也就是嘉佑二年科考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是章衡,第二名是窦卞,第三名是罗恺。这三人虽历史上不甚著名,但科举时却也是技压群芳,要知道嘉佑二年考试是龙虎榜,不但有苏家兄弟,还有曾巩、曾布兄弟,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吕惠卿,理学思想家程颢、张载、蒋之奇、朱光庭等。那么苏轼与老欧的那段轶闻出自何处呢,还是宋史中的记载: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但是,正如以上所说的是“嘉佑二年,试礼部”,即礼部主持的省试(注意,不是殿试,殿试主考是皇帝,不然何以称“天子门生”),也就是苏与欧之间那段事是在老欧主考礼部省试时发生的,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写的太好了,老欧阅之后“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惜的是,在礼部省试中文居第二的苏轼,在殿试时居然落到了进士乙科,真不知道宋仁宗是如何分辨的。还是那句话,苏轼可堪三甲之才,惜无三甲之名,可惜可惜。不过我们著名的理学名师朱熹先生在后来的科举中也没进三甲,但没有几人知道与朱熹那年一起科考的状元榜眼是谁了,但朱熹却是名冠千秋。所以不是状元才是最优秀的,那仅仅是排名而已。因此,苏轼已经够出名的了,不必杜撰他得过第二名来增加他的名气,鄙人看来,苏轼根本不需要那一点虚名。
宋仁宗时新科状元是谁?
李常宁,开封廪延(今河南延津)人,字安邦。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状元。
李常宁自嘉祐年中举进士,数为春官所却,屡试不第,并不气馁。戊辰科对策于廷,其词奥衍,有汉唐之遗风,遂被擢为魁首,时年已五十二岁,天下人都很惊异。中状元后,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朝廷赐钱三十万,抚恤其家,天下人莫不悲之。人云:“李常宁结友学问,晚而弥笃,困于科举,达三十年,已历四朝。始得名宦,仅数月矣,何起之难,而偾之易耶。”李常宁事亲孝,于二弟友爱,为人恭俭洁廉,耻于取非己之物。
你要是说电视剧 可能是潘仁美
北宋人,传统侠义小说中的大奸臣,在杨家将中,公报私仇,致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上一篇:王杨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