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
隋炀帝坟墓在哪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而陕西也有座“隋炀帝陵”。
隋炀帝死在哪里
扬州。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蔓延全国。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逼近东都,公布炀帝十大罪状。李渊亦攻进长安,拥立代王侑,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队伍逼近江都,炀帝自感末日将临,引镜自照说:“好头颅,谁来砍它呢!”江都宫中人人自危。这时宫中由司马德戡率领的骁果军都是关中人,他们长期在外,思念故乡。司马德戡和虎贲郎将元礼、直合裴虔通密谋推左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发动兵变,率众西归。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说是十一日的)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自玄武门入,裴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闻变,匿于永巷,被叛军驱出。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欲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遂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扩展资料:2013年04月15日新华网报导,近期扬州市邗江区发现疑似隋炀帝陵寝的古墓。4月12日,国家文物局派出刘庆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专家现场考察,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一处房地产项目工地发现了两座残存的古墓,发现两墓为隋末唐初砖室墓,西侧墓中出土一方墓志,铭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样,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赵辉、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远、王学荣等1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都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都兵变
隋炀帝 杨广的墓在哪里
隋炀帝陵,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正是根据上述史料,专家推测另一座墓的墓主应为萧皇后。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隋京师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
隋炀帝的陵墓没有隋炀帝,他到底死在了哪里?
隋炀帝的陵墓没有隋炀帝,但可以确定的是,隋炀帝去世后,确实葬在了扬州,当时隋炀帝是因为被禁卫军兵变被绞死的,当时同时被害的还有隋朝的皇室和拥护他的手下,整个皇宫一片腥风血雨,后来禁卫军回到北方,南方拥护隋炀帝支持者才敢将他就近安葬。再到后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考虑到隋与唐同属一个政治集团关陇集团,又是近亲,他的政权才刚刚建立,为了安抚民心,他必须要有一个仁爱宽厚的君主形象,便为隋炀帝建造了一个陵墓。史书中明确记载,“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以帝王之礼为隋炀帝迁墓,葬于扬州雷塘旁边 ”,但是唐高祖李渊为隋炀帝迁墓的时候,距离隋炀帝去世已经过了近5年。由于时间已久,当时又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隋炀帝的遗骨很可能已经遗失或不完整,所以隋炀帝的陵墓没有隋炀帝的遗体是情有可原的。由此可见隋炀帝确实死在了扬州,只是由于历史各方面原因,找不到尸骨而已。至今为止,我国发现两块隋炀帝墓,分别为扬州槐泗隋炀帝墓和陕西咸阳隋炀帝墓。扬州槐泗隋炀帝墓是扬州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发现的,工人们在发掘渣滓场时发明了两座残余的古墓,上边写着“隋故炀帝墓志”六个字,后来考古学家立即赶往现场进行考察研究,开掘出了很多只有帝王陵墓才会有的陪葬物品,例如鎏金铜铺首、金镶玉腰带等等,之所以认定是隋炀帝墓,最关键的因素是因为旁边还有一座古墓,古墓中埋葬的是杨广的萧皇后。但是奇怪的是,隋炀帝的这块陵墓占地面积却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和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相比,根本就不像一个帝王陵墓的规模,于是专家推测,这个陵墓有可能就是李渊为隋炀帝建造的,李渊为隋炀帝立墓是不可以参照帝王标准的,只能一王侯的标准来建造,所以隋炀帝的陵墓规模不大也就情有可原了。至于陕西咸阳的隋炀帝墓,考古专家一致认为,那里只是隋炀帝的衣冠冢,并不是真正的隋炀帝墓,它只是起到了一个纪念的作用。
河南省的名胜古迹
河南风光 世界文化遗产3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洛阳(1张) 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神农山、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 世界地质公园4处: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嵩山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名贵花朵: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 下面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介绍: 1、万山之祖-----嵩山 中岳嵩山,“ 嵩山(7张)峻极于天”且“居天下之中”,自古就被认为是“万山之宗欤”。单是一个“嵩”字就可以看出嵩山的地位,“嵩”者“高”“山”也,嵩山海拔1492米。嵩山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且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古代文化遗址。2009年中国唯一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嵩山古建筑群”,共8项11处,其每一项都有资格单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嵩山是一部用石头和建筑书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更是举世罕见的地质博物馆。嵩山,横跨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年代,是地质学领域的“五世同堂”。据说嵩山上既能见到大象的化石,也能见到海象的化石。这就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2、山水旅游圣地-----云台山 云台山(10张) 云台山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既是世界地质公园,又是国家AAAAA级景区。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 3、中原独秀-----尧山(石人山) 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的名。1980年后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人文景观辉煌,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分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龙潭、半仙居、石人、鸡冠石、白牛城、秘洞、温泉十大部分。专家评价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科研、探险的好地方。 中原独秀——尧山风景名胜区(13张)大山壁立,异峰如塑,怪石纷呈,是尧山自然风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顶上,千岩万壑,飞龙走凤,远近高低,景色迥异,构成了一幅幅美不尽收的图画。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两次登上尧山,并为尧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独秀”的墨宝。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寡。而天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尧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传。然三十六处名胜,七十二个景点,处处绮丽如画,每处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话传说。 4、道教圣地、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王屋山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愚公的故乡,愚公挖山的故事因《列子》记载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 5、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洛阳市嵩县境内,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众多旅行社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位于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 6、恐龙没落的见证者-----伏牛山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绵延800余里,这古老的大山见证过恐龙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龙没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蕴含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全世界无出其右。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和恐龙蛋化石 菊花 博物馆是拜访恐龙的好去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的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而瑰丽神奇的桐柏山,奇峰若雕,碧水如画,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登上主峰太白顶,听百里林涛浅吟低唱,可见山景,能赏水色。 7、花中之王------开封菊花 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 8、国色天香------洛阳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因千年帝都洛阳而名闻天下,洛阳因牡丹的国色天香 洛阳牡丹图集(20张)而更加迷人。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 洛阳牡丹不仅花色迷人,而且蕴含丰富的牡丹文化。从唐宋开始出现大量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以及绘画、刺绣等。 (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1、南召猿人:发现于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古猿人化石,证明在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河南就有人类居住。 2、许昌人: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于2007年在河南许昌被发现。它的发现,通过与其它遗址配合,为中国人不是起源于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3、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左右,位于河南舞阳,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 4、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5、太昊陵:距今约7000年,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县,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华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 河南少林寺(19张)于春秋,扩建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淮阳古称“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长眠之地,也是神农氏定都之地,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的圣地。 6、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因发现于三门峡仰韶村而得名。 7、黄帝故里:新郑是国内史学家公认的位居五帝之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和定都之地。中国人从春秋起开始在新郑轩辕丘祭拜人文始祖黄帝,一直延续至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因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而成为中华第一大典。 8、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因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被学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9、郑州商城:位于今天郑州市区,是商朝早期比较重要的都城。这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阳殷墟: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而轰动世界,堪称20世纪人类10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是一种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 11、商丘古城:商丘古城是世界唯一八卦城、世界遗产标志,又称归德府城, 商丘古城 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府治所在地。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使古城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品、商业、商文化发祥地之隐喻。 12、白马寺:位于洛阳,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13、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它“东方的微笑”将神性与人性、阳刚与阴柔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4、少林寺: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龙门石窟 15、中岳庙:位于嵩山,是五岳名山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共有古建筑514间。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来,汉武帝、武则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的中岳庙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因酷似故宫,故有“深山故宫”之称。五岳名山为道教所封,而中岳庙是五岳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筑,所以中岳庙被认为是嵩山地位的象征。 16、应天书院:位于商丘睢阳区,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北宋时称应天府。 17、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18、登封观星台:位于登封,建于元代,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址。 袁家山望月台 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取得了领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学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时历”被中国、朝鲜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 19、红旗渠:位于河南林州,是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 20、鸡公山:被誉为“避暑胜地,青分楚豫”[1],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景区总面积已达287平方公里,分北山、东沟、避暑山庄、报晓峰、防空洞、大深沟六大精品景区。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称为“三皇”:燧人氏,定都商丘,在商丘钻木取火,开创了华夏人类文明;神农氏是另一位在商丘建都的古代帝王。史载:“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古史考》);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于今周口淮阳。 2、轩辕氏、高辛氏:轩辕氏即黄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创业和定都于新郑;高辛氏即帝喾,出生建都长眠于商丘。 3、夏朝: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三个:洛阳偃师二里头,阳城(今郑州登封,也在洛阳附近),葛国(今商丘宁陵)。 4、商朝:商朝曾多次迁都,第一商都是商丘,还有四个: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朝歌(在河南鹤壁淇县)。 5、西周:西周的国都有两个,一个是镐京(在今陕西),另一个是洛阳。 6、东周: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持续时间达数百年。 7、西汉:西汉的主要国都是长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阳。 8、东汉: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长安几年。 9、曹魏:曹魏早期定都许昌,后来曹丕定都洛阳。 10、西晋:西晋定都洛阳。西晋末年皇帝被挟持到长安几年。 11、北魏: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2、隋: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 13、唐:唐的主要国都是长安,洛阳为东都。晚唐时朱温把唐朝皇帝挟持到洛阳,定都洛阳。 14、武周:武则天篡夺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阳,称洛阳为神都洛阳。 15、后梁:后梁定都开封,后迁洛阳。 16、后唐:后唐定都洛阳。 17、后晋:后晋定都开封,曾短期迁都洛阳。 18、后汉:后汉定都开封。 19、后周:后周定都开封。 20、北宋:北宋定都开封。 21、南宋:南宋初定都商丘,后迁都杭州。 22、金 :金曾迁都中都(北京),后期迁都南京(开封)。 23、楚:楚国始都在古丹阳(河南)淅川,后迁都陈郢(河南淮阳)。 (三)河南与“中国”的得名 河南不仅被称为“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和“中土”。今天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历史上最早的“中国”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阳附近)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并在附近营建了成周洛邑。洛阳也因此被历代文人认为“居天下之中”。“中国”一词,曾见于《诗经·民劳》中:“中国,京师也”,而当时的“京师”正是东周国都洛邑(今洛阳)。
隋炀帝陵的争议
近期,备受关注的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在获得社科系统评选的“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入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随着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亮相,隋炀帝墓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隋炀帝墓到底迁葬过几次?隋炀帝真如传说中那样荒淫无道?隋炀帝亡国源于“政绩工程”?隋炀帝墓的发现对当代有什么启示?日前,“流星王朝的遗辉——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江苏扬州博物馆开展,记者参观了该特展并采访了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顾风研究员。顾风告诉记者,就目前出土的文物来说,可以判定这两座墓的主人就是隋炀帝和萧皇后。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一号墓内出土的墓志,墓志明确记载墓主为隋炀帝,开头即写道“隋故炀帝墓志。惟隋大业十四年太岁……帝崩於扬州江都县”,这与史书中记载的江都宫政变隋炀帝被弑于扬州的时间、地点相吻合。同时,墓内出土了两颗牙齿,经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属于50岁左右的男性,这也与隋炀帝遇害时的年纪一致。墓中出土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等高规格的随葬品都与隋炀帝的身份相匹配。尚存的几点争议虽然墓主人身份已经确定为妇孺皆知的隋炀帝,但关于墓葬本身还存在不少争议:隋炀帝墓是否被盗?隋炀帝墓到底迁过几次?发现的墓志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放进去的?此次展出的隋炀帝两颗牙齿引来了很多关注。有人质疑,为何只剩两颗牙齿,隋炀帝尸骨去哪了?如果是盗墓者所为,他们又怎么可能盗取尸骨?顾风认为,二号萧后墓已发现明显的盗洞,但一号隋炀帝墓被盗的可能性不大。隋炀帝墓由于当时仓促修建,加之建筑材料粗劣,可能早期就发生塌顶。不仅墓主人身份不易判断,也给盗墓造成了困难。另外,隋炀帝墓没有被盗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的发现,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等级最高、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堪称稀世珍宝,盗墓者不可能在盗墓过程中遗漏如此珍贵的文物。史书记载隋炀帝墓一共迁了四次,曹庄墓算哪处呢?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隋炀帝墓有过多次改葬的记录: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江都太守陈棱将炀帝改葬于吴公台下。武德三年(620年)、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两次下诏改葬隋炀帝。因此,有专家认为,此次发现的曹庄是第五次迁葬地。但顾风认为,隋炀帝墓真正的迁葬可能只有一次,即陈棱把隋炀帝的棺柩从江都宫流珠堂迁葬于吴公台,而曹庄墓很可能就是位于吴公台附近的墓。“改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迁葬,将坟墓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另一种是墓址不变,只是在墓中又放入随葬品。”顾风说,“从江都宫迁至吴公台,这是隋炀帝墓的第一次迁葬,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迁葬。根据史籍记载和对地理位置的考察研究,雷塘和吴公台应是同一个地域的两个地标建筑,唐代的改葬不是将陵墓从吴公台迁到雷塘,很可能只是将这座榛莽丛中已经塌顶的残墓重新整修,并放入了一些随葬品。”推断曹庄隋炀帝墓为陈棱将军所造,顾风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陈棱将隋炀帝棺柩从流珠堂重新挖出来,曾停放在江都宫内,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时间应该是陈棱在为隋炀帝造墓。另外,曹庄隋炀帝墓使用的材料都是江都宫城墙用砖,且为江都宫工程淘汰的带有明显烧造缺陷的残次品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造墓的仓促和草率。如果唐代按帝王规制实施迁葬的话,墓葬的形制、质量就不可能是这样的了。至于隋炀帝墓志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放入墓中的,各方意见不一。根据墓志上出现的“贞观元年”四字,可以肯定,该墓志不是在隋炀帝初葬时放入的。肯定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放入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在萧后与隋炀帝合葬时放入的。功过世人说历史上,隋炀帝一直以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的形象出现。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昏君与暴君的典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隋炀帝认为光靠武力征服南方是不够的,他即位前在江都(今扬州)做扬州总管期间,就广纳江南贤才,对宗教领袖礼遇有加,还效法东晋著名宰相王导,学习南方语言,从而缓和了南方人的敌对情绪。此外,隋炀帝还从巩固政权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规划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得以联系在一起。运河的开通,更直接促进了扬州的繁荣昌盛。隋炀帝一直为世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荒淫无道,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三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是宋代以来传奇、小说、演义等民间文学作品的编排、虚构和歪曲。隋炀帝在位13年,的确马不停蹄地到处巡游,但巡游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有效统治。”顾风说,“隋炀帝的两个儿子都是和萧皇后生的,如果隋炀帝真像传说中那样荒淫无道,那他肯定会有很多儿女。而且正史记载,隋炀帝和萧皇后关系非常融洽,直到隋炀帝被杀,萧皇后一直陪着他。”隋炀帝以极大的魄力进行变革。然而他急功近利,最终走向了灭亡。顾风说,隋炀帝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从他“大业”的年号就不难看出。他是以尧舜为榜样,企图建立前无古人的功业。据唐史学者胡如雷估算:在隋炀帝即位后的八年内,他一共兴修了22项大的公共工程,平均每年征用400万人次的劳动力,将近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隋炀帝急功近利,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最终导致百姓起义,天下大乱。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缢杀,一代帝王就此陨落。在展厅的最后位置,立着一个墓碑形状的留言牌,上面已写满了参观者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没有秦隋,何来汉唐”“功大于过,一代英帝”……这是观众的观后感,是当代人对这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发自内心的评价。以史为鉴则明从隋炀帝墓被发现到如今墓中文物展出,隋炀帝墓一直饱受争议,但面对质疑,考古队并没有一味争辩,而是继续专注考古,用考古证据说话;同时,又兼顾公众的期待,及时与媒体和公众对话,合法、及时、科学地公布成果。2014年4月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在扬州博物馆与公众见面。“从去年3月发现隋炀帝墓,到展出文物,仅历时1年零1个月,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顾风说,以前,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必须经过专家研究后才能给老百姓看,研究过程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想做相关研究的专家由于接触不到考古资料只能耐心等待。而时间一长,老百姓的热情也下去了。此次出土文物很快展出,既能满足公众的期待,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又能促进考古界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推动对隋代历史的研究。“一个短的秦后面接着一个长的汉,前面一个短的隋,后面连着一个长的唐,这个现象非常值得研究。”顾风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大刀阔斧搞改革、大兴土木搞建设,这些都为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有着雄才大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太急功近利,不顾百姓死活,滥用民力,把本来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干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绩工程”,“政绩工程”和百姓幸福安康形成了对立面。如何处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绩工程”,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警示。
文帝陵和炀帝陵在哪?
炀帝陵
隋炀帝曾任扬州总管,称帝后又三下扬州,与扬州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死后本被草草埋葬,唐高祖李渊下令把陵墓迁到雷塘,从此在扬州长眠。
陵园从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门、雷塘、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陵冢等,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
墓区两个偏堂内一个陈列着隋炀帝生平的史料,一个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
位于扬州城北6公里处的邗江区槐泗镇雷塘北侧。雷塘,又称为“雷坡”,相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南朝的时候,这里园林山水,亭台楼榭,是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称为"皇墓墩"。后世的人做诗讽刺隋炀帝说: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尤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原生归架六龙。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杨坚是华阴(今天的陕西)人。北周的时候承袭父爵,当上了隋国公。他的女儿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静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于是总揽了朝政,被封为隋王。后来他废静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号是开皇。他用了九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开基立业,在政治上比较有所作为,在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死后与皇后合葬泰陵,同坟异穴。
隋文帝的陵被称为泰陵,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扶风县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个小村镇,东面就是杨陵火车站。所以如果你想实地探访一下泰陵是比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过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终南山。静观泰陵,你可以发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它显得益发古老而沧桑。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陵墓顶部是平坦的长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经被挖去了很多,想来是历代盗墓者所为。陵园的建筑早已经毁废,现在地面的遗存物也已经难以找到了。按照史书的记载,这里应该建有高耸的阕楼。
从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约高三米,碑上刻着"隋文帝泰陵"五个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阮所书。
往泰陵东南走,在不远的陵角和陵东两块高地上,还有当年隋文帝庙的遗迹。今天俗称"祭祀坛"。原祀庙的垣墙建筑早已经毁掉,现在只能够看到残砖碎瓦了。但是我们不难设想,当初祀庙的规模是多么地宏大。从这里还能看到阕楼的遗迹。
就是在这些残砖碎瓦中,历史学家发现了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文饰和形制。比较多的是莲花状的方砖。方砖中央是浮雕的莲花图案,角边饰以蔓草,四周刻着连珠纹,非常美观大方。特别的,这里还发现了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文饰的瓦当。它的正面用弦纹和连珠纹组成一个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双手合十、结迦跌坐的菩萨。据说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参阅参考资料内的链接(百度资料)。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隋炀帝杨广的陵墓在哪里?
自秦始皇嬴政树立大一统的大秦帝国以来,史书长河已流淌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里,王朝不时更迭。据统计数据显现,从始天子嬴政到末代天子溥仪,中国史书上总计有超越400位天子。这些天子中,有的是一代明君,有的是一代暴主。明的万古长青,暴的遗臭万年。也有比拟庞大的天子,比方隋炀帝杨广,流芳与遗臭并存一身!杨广是大隋帝国的第二任天子,他野心勃勃,残暴全国。在位时期他大兴土木、挞伐四方,全国生民生灵涂炭。固然他树立了很多不朽的功劳,比方开创了科举轨制,建筑了隋唐运河。但是置生民于安居乐业当中,民心机动,终极全国大乱,大隋帝国二世而亡。杨广继位14年后,即被他已经的亲信部下宇文明及缢死。身后还差点曝尸荒原。是萧皇后机密调集宫人,用宫里的漆木床板连夜赶制了一副粗拙的棺材,收敛了杨广的尸身,埋葬在了江都宫流珠堂内。宇文明及分开江都后,已禁受杨广厚恩的江都镇守将军杨棱,为酬报杨广,这才为杨广公开发丧。杨广的尸身从江都宫流珠堂迁葬到了吴宫台下。风云变幻,跟着时间的推移,杨广的尸身又曾几度迁葬。唐高祖李渊即位后,于公元622年命令以帝王礼节迁葬杨广的尸身于雷塘(一位大龙潭,在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城北)。公元648年,杨广的萧皇后身死。唐太宗李世民善心大发,命令从头挑选一块处所将萧皇后的尸身与杨广合葬一处。办完这件预先,李世民并没有公开杨广和萧皇后合葬的详细地位,史书上也不见纪录。杨广的陵墓地点今后今后便成为了一桩史书谜案,1000多年来无人知晓。直到2013年4月,这一桩千古谜案才揭开了神奇的面纱。那一年江苏省江州市传出音讯,疑似发明了杨广的陵墓。陵墓的发明者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事先这家公司正在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搞项目。项目标地点地有一处渣滓场,工人们在发掘渣滓场时发明了两座残余的古墓。工程临时中止,这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立刻向有关部门陈述。昔时4月12日,江苏省处所考古专家对两座古墓进行了挽救性的开掘。在西侧古墓中,考古专家发明了一块墓志铭,上边写着“隋故炀帝墓志”六个字。墓志铭复杂而明晰的道出,这里就是隋炀帝杨广的陵墓。这令在场的考古专家无论如何也不敢置信。跟着开掘的持续深化,又开掘出了鎏金铜铺首、金镶玉腰带等等陪葬品,这些陪葬品只要帝王陵墓中才会存在。分离多方面的信息,考古专家们最初得出分歧的结论,这里的确就是隋炀帝杨广真正的陵墓。而别的一座古墓中掩埋的则是杨广的萧皇后。1000多年的史书谜案终究揭开了本相!使人欷?[的是,堂堂帝王,杨广的陵墓占地却只要二三十平方米,与秦始皇陵等等帝王陵墓比拟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公开。而更使人错愕的是,1000多年后,杨广居然被掩埋在了渣滓场下!环绕杨广的陵墓,另有一件很是神奇的工作,听说发明杨广陵墓的那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名叫杨勇。一起来发表自己的宝贵意见,祝看到文章的您幸福
上一篇:隋朝历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