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社会网络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7 08:57:00编辑:阿旭

什么是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社交网络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
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比如六点一刻,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社会网络的特征有哪些?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而非“群体”(明确的边界和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学从
1960
年代兴起的一种分析视角。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和新的通讯技术的兴起,社会呈现越来越网络化的趋势,发生“社会网络革命”(social
network
revolution),与移动革命(mobile
revolution)、互联网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并列为新时期影响人类社会的三大革命
特征: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性服务。
(3)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的结合,可以使众多的个人计算机不仅能够同时处理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


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特征有:

1)开放性:Internet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网络上的每一处信息资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开放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可以开放地进行交流、学习。
2)复杂性: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面对面交流、沟通。有一句话说:“尽管上网吧,即使屏幕那头是一条狗,也没人会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中,荒废学业,虚度青春。
3)全球性:网络把全球缩小到一台电脑上,通过一根网线,世界就呈现在你面前了。 4)丰富性:网络上的资源丰富多彩,用一个搜索引擎,搜寻到的网页就可达到几十、几百万。
5)虚拟性:网络社会是人们通过网线虚构的一个社会,看不到彼此,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既真实又虚幻。


请教:网络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网络信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一定的信息表达出来,而特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又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因此,网络信息常常是信息发布者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发布的,他想达到的就是意识形态效用和功能。具体来说,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特征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宣传。网络传播信息的特有方式,为人们进行政治宣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具有信息量大、信息及时、多媒体互动等等一系列的优点。如果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政治效果。

  第二,价值观引导。互联网能够发挥其教育工具的效用,在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同时,信息内容对接受者往往也会起到引导教化的作用。在这种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在“正面”信息的影响下,网民的价值观朝“正向”发展,即朝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方向发展;二是在“负面”信息的影响下,网民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价值观。但无论哪种情况,网络信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思想传播。较之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信息传播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有机会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会出现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倾向。它让以前没有机会和条件发布自己观点的人有机会向社会宣布自己的观念,让社会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以前无法接触到的思想和理论,也会促进思想之间的交流、碰撞和交锋,更能促进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

  第四,行为“控制”。不可否认,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形态会对现实中人们的行为产生相当的影响,并且会自觉不自觉地贯彻到日常行动中去。网络信息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一是自己的行为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按网络信息的倾向去行动;二是自己的信息会对别人的行动产生影响,别人按照信息倾向采取某种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有些网民已经按照网络信息采取行动,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和“控制”,但自己却并不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日常社会中,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有许多社会行为是在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出现的。


六度分割理论是什么

六度分割理论具体内容:六度分割理论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要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所谓六度分割理论是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提出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度分割。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扩展资料:六度分割理论的实验研究: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个玄妙理论引来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度分割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是什么?

“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作六度空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对人类社会来讲,通过网络使"六度分隔"理论对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 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 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的粗略证明:

假设一个人能认识25个人以上,那经过7次介绍之后(间隔六人)   一个人可以被介绍给25的七次方,等于6103515625 人,超过60亿!!   而25只是个保守的数字,所以事实上结果会更大,绝对超出地球人口   1. 微软研究人员近来利用网络信息息对“六度空间理论”进行了实验。结果令人震惊。研究人员埃里克·霍维茨说,确切的讲应该是“6.6度空间理论”。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2. 研究人员对2006年一个月通过微软即时通信工具MSN发出的300亿个即时信息的地址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发现,78%的发信息者都可以通过6.6个信息联系在一起。微软研究还表明,这个结果并不随着人口增长或通讯技术的进步发生改变。 3. 霍维茨说:“这个结果表明人类之间或许存在着持续的社会连通性。我们通过实验证明,六度空间理论并非民间传说。” 4. 这个理论是1929年由匈牙利作家弗里奇斯·卡林思在短篇小说中首次提出的。他在文中指出,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至多五个中间人串连起来。 5. 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信件随机发送给内布拉斯加州的160个人,信中有一名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他要求收信人将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比较接近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此后,六度空间理论受到了全世界关注,后来还催生了电影《六度空间》。


上一篇:设计者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