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剑
木兰剑什么时候开始流行
木兰文化节 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首届木兰文化节。此后的木兰文化节升格为商丘市主办、虞城县协办,在此之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2000年5月,国家邮政局发行《木兰从军》特种邮票,首发式在虞城举行;2007年5月,虞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批准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1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授牌仪式及新闻发布会;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虞城县与北京星光国际传媒集团联合拍摄,由赵薇、陈坤、胡军、房祖名等影视明星联袂主演的电影《花木兰》已拍毕封镜,将于2010年贺岁档上映;2009年9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花木兰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对虞城县在保护和发掘木兰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剑的来历是什么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 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约在早商时期的公元前15世纪。此剑通长25.4厘米,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柄与剑身衔接处的两侧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柄部缠绕麻绳。 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 东汉,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 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隋唐,佩剑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据以上所述,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黄帝于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祖」,确可当之无愧。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剑的形制大略有: 早期短剑流行于西周早期,典型式样有:柳叶形扁茎式,其整体呈柳叶形,沿锷磨成圆锋锐角,腊中央略微隆起,没有剑格,腊和茎没有明显的分界,茎扁而有两穿。 薄腊无格圆茎剑流行于春秋早中期,典型式样有:薄腊圆茎短体式,其腊如叶状,中脊起棱,至从末端延长成为圆茎,虽茎较为细长,然而整体仍为短剑式;薄腊锐下圆茎式,其腊扁平而薄,锋断,下端斜收呈尖锐状,脊凸起延长成圆茎,但无首亦无格。 无格斜从扁茎剑流行于春秋晚期,其基本式样为:两从较宽而腊短,中脊呈直线状隆起,两从微斜而凹,下端平,无格,或格不连铸,扁茎有穿。 厚格剑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典型式样有:斜宽从狭前锷厚格圆茎有箍式,其背呈直线,斜从而宽,前锷所收略同,格为倒凹字形,但圆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 薄格剑盛行于战国时期,两从均匀,腊有长有短,剑格薄,圆茎无箍。 《史记》中曾有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干将莫邪所从出,亦名川也。”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他告诉笔者,西平棠溪春秋属楚,战国属韩,是当时冶铁铸剑的胜地军工基地,距今已经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先人们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的铁器文明,辉煌了中国的宝剑文化。 西平县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归韩。县西有古柏城,属柏皇氏原封地。周边有九女山、蜘蛛山、跑马岭。山下有棠溪湖、棠溪河,山上有棠溪源。棠溪流域是战国至晋代的重要冶铁基地,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护最完整的冶铁遗址区。自秦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上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均在西平设置铁官,督办兵器制造。元和十二年冬,唐宪宗发兵平定中原叛乱,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自此,棠溪宝剑从历史上消失。 棠溪冶铁遗址位于西平县酒店乡酒店村南五百米的棠溪湖两岸,南系龙泉河,北接棠溪河。在冶铁遗址南部有冶铁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两次来西平考察。一九五九年,文物专家张静安前来考察,最早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冶铁炉。冶铁炉为椭圆形,直径零点八米左右,深一米多,冶铁炉壁呈现有焦煳色的烈火烧烤痕迹。这一重要发现,揭开了人们认识古代冶铁铸剑历史新的一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剑谱的已知剑谱名剑
注:①除排名不详的剑外,均详见对应的百度百科词条。②严格来说,荆轲所使用的是残虹而非渊虹,同时秦始皇并无提及使用渊虹的过程,故本词条此处不像片中所介绍的一样列入。③官方现仅确认了以下的剑,其余的一切信息(名字、排名、剑主、功能、外观等)均未确认。④系列中提到的其他所有剑中,仅鲨齿已确认未入剑谱。墨眉、“越王八剑”、乱神、纯钧等其他剑是否在剑谱之内未确认,故本词条暂不列入。 排名名称 简介 已知剑主 1 天问原出自楚国,后被收藏于咸阳宫内,天下没有几人亲眼见过此剑。秦始皇2渊虹在燕国名剑残虹之上由秦国最好的铸剑师糅合五金铸成,增加威力,消除杀气。盖聂(注:②)3太阿相传为欧冶子、干将所铸。是一把诸侯威道之剑,剑气早已存于天地之间。伏念 6雪霁原是道家历代掌门信物,自从道家分裂成天人二宗后便由二宗掌门通过比武来争夺。赤松子→逍遥子7水寒徐夫子所铸。剑如其名,性阴寒,与渊虹相生相克。高渐离9秋骊含道家至理,涵泳天地生机,传有吴越相剑师薛烛精魂寄托其上。晓梦10凌虚剑身修颀秀丽,通体晶银夺目,虽为利器却无半分血腥,只见飘然仙风。张良11 巨阙 钝重非常的巨剑,非天生神力者不能舞之,一旦挥出威力无比,开山裂石,号称“天下至尊”。 胜七 13 天照 五行属金,江湖名声赫赫的神秘煞器,能造成触目惊心的灼烈伤。 云中君徐福 16含光传说中的无形之剑,剑身在光下才会现形,具有双头,是“孔周三剑”之一。颜路不详干将(动画第2部第3集15:21-15:28的屏幕上出现过这五个名字,但除名字外的一切信息(排名、功能、外观、剑主等)均未公布。) 莫邪湛卢赤瞳霜魂(章邯的长剑在2014年官方新闻中提及“据传这把剑在名剑谱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但其余信息不详。) 【其它剑谱名剑官方未公布】
急求四十八式木兰剑
木兰剑规定套路动作名称(四十八式) 预备式: 1.虚步持剑 2.弓步前指 3.后举腿持剑 4.行步云剑 5.弓步抱剑 6.反云歇步持剑 7.上步平指 8.盖步侧指 9.后举腿架剑 10.插步下刺 11.仰面云梭 12.望月平衡 13.虚步平斩 14.插步提剑 15.蹬脚行步穿剑 16.行步撩剑 17.弓步撩剑 18.插步反撩 19.上步接剑 20.云花坐莲持剑 21.斜身持剑 22.转身后举腿架剑 23.钩踢挂剑 24.坐盘反撩 25.中举腿上刺 26.提膝架剑 27.翻身挂剑 28.左右挂剑 29.提膝架剑 30.上云插步直刺 31.转身上步直刺 32.提膝架剑 33.上步探海平衡 34.中举腿架剑 35.转身撩剑穿梭 36.钩踢下劈 37.提膝上刺 38.歇步扫剑 39.高虚步提剑 40.插步点剑 41.腕花来回挂剑 42.插步下刺 43.歇步反刺 44.转身虚步上刺 45.插步提剑 46.舞梭中举腿挑剑 47.上云虚步持剑 48.并步收势记得采纳啊
上一篇:木吉铁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