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明朝宦官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6 03:19:53编辑:阿旭

介绍几个明朝的大太监

1.王振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满腹经纶,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2.魏忠贤(1568年—1627年),、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3. 郑和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4.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明朝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伯父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5.张永(1465年—1529年)河北保定人;明武宗时的宦官,八虎之一,与刘瑾有怨怼,刘瑾打算将之黜发南京,于是两人在皇帝面前对质——张永动手痛殴刘瑾,武宗令谷大用等置酒劝和。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明武宗派杨一清总督宁夏、延绥,张永任杨一清监军,不久朱寘鐇被杨一清俘获,张永、杨一清二人密议为国锄奸,张永趁献俘时向武宗告发刘瑾罪状,明武宗命令张永带领禁军捉拿刘瑾,最后刘瑾被凌迟处死。扩展资料:王振轶事典故昏君立碑千载留骂名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卧病在床,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机发动政变,攻入南宫,拥朱祁镇直入奉天殿,命鸣钟擂鼓,召见百官,宣布复位。史称为“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后不是以“土木之变”的惨败为戒,励精图治,而是继续任用宦官,杀害胞弟,戮杀功臣,为“土木之变”的罪魁王振平反,变得更加昏庸,更加倒行逆施。其一,在降旨削去其弟朱祁钰的帝号后,又派宦官蒋安将其勒死。其二,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名杀害了功臣于谦和在保卫北京战役中卓有战功的副总兵范广。更令人发指的是,在杀害于谦时,竞让人先断其手足。其三,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开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英宗朱祁镇的倒行逆施,并未能持久。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宪宗即位后,立即恢复了景泰帝朱祁钰的尊号,为于谦等冤死的大臣昭雪。同时,以英宗过失为鉴,昭示王振的罪恶,又命怀来守官重修土木之祠时,立碑纪其事,将英宗远贤臣,用奸佞,导致丧师辱国的惨痛教训,形诸文字以警后世。令于土木之祠内塑立于谦之像,立碑撰文,褒扬其功。祠成之日,宪宗还亲自撰写碑文,题写祠匾。清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因公进京,途经禄米仓时,发现智化寺古迹完好,便进寺观光。当进入后院旌忠祠内,见王振雕像仍在,而且祠外还保存着英宗褒其忠义、李贤赞其贤良的祭碑时,不禁怒气难平。回山东后,他给乾隆奏书,历数王振罪恶,请求拆毁王振像,推倒祭文石碑。乾隆准旨,派人砸塑像,断石碑。不过,明英宗所立的那座祭碑只是被刮掉了文字,并未损毁。参考链接:百度百科_王振

大明几个大太监都有谁

王振史学家称明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 在中国帝王史上, 宦官专权误国的历史几乎涵盖了整个帝王史的漫长历程,基本没有或者很少有这种情况的朝代只有两个,而且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就是元朝和清朝。元朝因为对汉族的文化吸收很少,宫中大多使用功臣贵族子弟侍卫,宦官数量很少,地位更是卑微,所以元朝基本没有宦官之祸。而清朝离明朝太近了,明朝宦官祸国害民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败亡,给清朝的教训也是太深刻了。加上清朝皇帝几乎没有太昏庸的,至不济也是中等的君主,而对宦官的管理可以说是最严格的。只有慈禧太后用了几个得宠的宦官如安德海、李莲英等,也不过是窃取些威势,聚敛些金银而已,对国家政务却不敢染指。刘瑾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郑和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http://www.doc88.com/p-9062388524120.html魏忠贤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请介绍一下明朝的宦官制度

完备的宦官体制潜藏的恶性痼疾,一旦碰到极度的专制皇权,便迅速得以滋生蔓延。明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极度化的时代,宦官的干政亦到登峰造极之地步,并且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点。东汉宦官专政可以说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轮流坐庄,唐代宦官集团将势力渗透到中央禁军系统进而掌控朝政,而明代宦官则将魔爪渗透到了司法领域转而掌控天下。

明代负责司法的机关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习称三法司。刑部主管审判,大理寺负责大案要案的审判和一般案件的复核,都察院监察文武百官的言行,三者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但是,明代司法大权基本上都被宦官侵夺,“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明史•刑法志》)。不过,明代司法权的丧失,也是宦官一步步侵夺的结果,他们通过特务统治来攫取司法权利。

众所周知,明代宦官把持了中央司法大权,实施司法权的机构主要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但是真正操纵这几个机构的是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要想了解明代宦官干政,首先必须了解司礼监。

前面说过,司礼监设立于明太祖时期,最初在二十四衙门中地位并不高。按照明代体制,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力,就是内阁大学士代皇帝拟出对大臣章表的批复意见,然后皇帝参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终决定,叫“批红”。宣德年间,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了“批红”权力,事实上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他们通过“批红”大权,可以暗中扩展势力,对抗内阁,进而对抗整个官僚阶层。

由于司礼监拥有代皇帝批红和传旨谕旨的权力,因而它的内部机构也逐渐完备起来。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司礼监下设文书房,由掌房十员组成,协助掌印、秉笔太监处理通政司所进章奏、内阁票拟、皇帝的圣旨等,地位也十分重要。

明代司礼监宦官除了“批红”和“承宣圣旨”,还有其他几项权力。

皇位监护权。明代,皇帝死前,司礼监太监往往和内阁首辅一起,被托命辅佐新君。例如,穆宗死时,命令内阁大臣和司礼监太监冯保辅佐新君———神宗,冯保就是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内阁大臣中受命的就有一代名相张居正。

掌管全部宦官,包括宦官的任命调动。其权力高度集中,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明代宦官机构庞杂,在京师就有二十四衙门和厂卫系统。在地方上,也有镇守太监、留守守备。其中最重要的有,南京守备、凤阳皇陵守备,各省各军事要塞的镇守太监。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织造局,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市舶司,各地国家仓库也归宦官主管。英宗正统年间,司礼监还主要主管内廷宦官,各地宦官还是由皇帝亲自指派,但到了代宗景泰年间,全国宦官人数激增,调派权力逐渐落到了司礼监太监手中。同时,对所有宦官的惩治大权,也是司礼监太监负责。

明代宦官飞扬跋扈,势焰熏天,主要是掌握了司法大权,推行特务统治,进而控制朝政。明代宦官推行特务统治的主要机构为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要想了解明代宦官体制,还须了解厂卫系统。

最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代兵制,实行卫所制度。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各地设立卫所负责军队日常的训练和管理。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其长官分别是都指挥使、千户、百户。卫所之上设都指挥司,管辖几个卫所。五军都督府负责全国的日常军事工作,兵部管军官的任免和军队调遣。战争时期,将帅由皇帝亲自任命,战争结束后将帅把军队带回卫所,他的使命宣告结束。可见,明代皇帝对军队的分而治之,使得都督府有军队管理权,兵部拥有人事权和调动权,真正的指挥权在皇帝手中。任何一个人要想完全控制军队,都是不可能的。


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是什么样的 宦官为何能如此嚣张?

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宦官,在很多时候都成了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因素,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太大了,而且都是为着一己私心,为了自己的私利,铲除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而且很多时候皇帝还根本不去管,或者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给了宦官更多的机会。那为什么明朝时期,宦官会比其他朝代都要嚣张?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于中国的历代王朝而言,如何处理好宦官问题,是一个颇为费脑筋的事情。君不见,强如汉唐,也因十常侍之乱和甘露之变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然而,与汉唐相比,明朝的宦官问题颇有特色。在明朝,宦官们虽然没有东汉末年和晚唐时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巨大权力和嚣张气焰。但有明一代,宦官们得势之久,巨监权监数量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为其他王朝所不及。为什么明朝宦官势力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你来我往,得势如此之久呢?要想探究明朝的宦官问题,首先要先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其实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借鉴前代宦官弄权导致帝王身死国灭的经验,制定了严格的铁律来禁止宦官干政。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每天在宫里扫洒侍奉便是其本职工作。干预政务,染指兵权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事。为了让后世子孙牢牢记住自己的祖训,朱元璋专门在宫中铸造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碑,以警戒后继之君们。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每个衙门里宦官们的首领被称之为太监。在这二十四个衙门之中,司礼监和御马监是权力最大的两个。司礼监专管内外奏章,御马监专管皇帝兵符。宣德时,产生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他们一个负责提皇帝代笔批红,一个负责盖章。这两个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凡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权监都出自于此。到了明英宗时,太监王振颇受英宗信任,权倾朝野。肆无忌惮的王振甚至将明太祖当年立在宫中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碑直接盗走,可见其气焰嚣张。而英宗时,宦官的势力已经开始染指到了兵权。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明朝宦官势力扩张完成,太监们玩弄权术,监视大臣,干涉朝政和军事成为了常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朝宦官势力存在之久,权监巨监数量之多,其首要原因,仍然在于皇权的加强。太监虽然干涉朝政,但是在皇权与文官集团的较量之中,太监始终是皇帝的一个助手,帮助皇帝压制文官集团。其次,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严厉禁止宦官干政,但恰是其加强皇权的诸多措施为后来宦官势力的崛起埋下了隐患。最后,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们多荒于朝政,将宦官作为亲信,使得宦官有了可以干涉朝政的机会。

为什么明代宦官有极大的权力,但面对皇帝都不堪一击?

明代大宦官无法篡位的核心原因  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后人甚至给了它一个“太监帝国”的谑称,其中,象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等人的权力更是到了几乎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2. 然而,无论朝中大臣及民间如何议论他们的野心,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却从没想过要篡位--真想这么做的话,不可能几百年里都无一人成功的。3.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这些太监们太清楚明朝的制度架构了,他们心里都明白:权,可以无边,帝,则永远是镜花水月,即使能够篡位成功,在明朝那样的制度架构下他们也是当不了几天皇帝的。4.所以他们还是决定,老老实实保住自己的权位才最实际。仅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刘谨,我想他是真正的权极致昏了,所以最后落了个“杀千刀”的凌迟。5.许多类似的大宦官下场我们都是知道的:整治朝臣方面无论他们多有能耐,往往就是皇帝的一句话定了他们的生死。  6.比如王振,传言他妄图通过勾结瓦剌篡位,其实他只是想接受瓦剌的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后来由于瓦剌索取贡品的胃口太大,连王振都接受不了,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事变,而王振本人也在事变中丧命。7.再如汪直,他因获得明宪宗宠信而掌权,后也遭明宪宗撤职、贬逐而亡,最猖狂的时候也只是与当时的万贵妃一起垄断了朝纲,要说篡位,那还没轮到他想的份,毕竟他的权力还是皇帝和万贵妃赐予的,尚没到专权的地步。8.刘谨,前面已经说了他的下场;而魏忠贤呢,任凭他权力能只手遮天,可他还是阻止不了手上面“天”的更替,新任领导崇祯皇帝一上台,他也就只是普通阶下囚的份。 9.总的来说,明代宦官能够权倾朝野都是拜皇帝所赐,他们所能够执行的权力也就是皇帝的权力,不是宦官自己的;哪天皇帝不高兴了,他们还得卷铺盖回家或下地狱。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根本就无法获得实际的篡位资本。10.刘谨就笨在没想清楚这一点,以为自己的权力资本已经足够多了。 为何明朝皇帝能如此牢牢地抓住权力呢?这其实全赖明朝堪称史上最完美的国家机器。10.机器是什么?机器就是帮助人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保持必要工作效率的一套东西,从这角度上说,明朝皇帝经常不上朝正是因为借助这“机器”获得了一些解放,而不完全是因为偷懒。11.明嘉靖帝仅需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耍弄一下权术就能牢牢握住政权,万历帝曾30年不上朝,这在从前也是无法想像的。12.有人会说,明亡正是始于嘉靖和万历,不过这在今天还是个未定论的需商榷论题。明朝的国家机器分内廷、外廷,机构上完全对称。外廷设有内阁加三法司,内廷则设有司礼监加东厂、锦衣卫。13.作为机构的延伸,外廷还有外派的地方总督、巡抚,而内廷也有派驻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这样一来,内廷外廷之间就能从朝廷到地方实现层层的相互制衡,单凭一人的话,任凭你权力多大都难以将触角伸及朝廷内外的。14.作为太监,他能实际掌控的也就是整个内廷,对于制约于他的内阁和三法司,他就算贿赂也不可能收买到全部人。15.这套国家机器精妙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内阁和司礼监都设有正副职位,谁正谁副随时决定于皇帝,表面上这两职位是属同一阵线的,实际上它们在部门内部也能起到权力制衡的作用。           16.这样一来,一个宦官如果要绝对地获得朝廷权力架空皇帝,除非他能完全控制了内阁和三法司,以及直属内阁的地方封疆大吏--能做到这样简直是痴心妄想,很简单,人心难测,这并非贿赂就能解决的问题。17.刘谨在篡位这一步上走得算远了,对外(内阁及六部)的权力触角也伸得非常深,不过他想不到的是最后竟倒在“自己人(太监张永)”的手上。           18.当然,明朝的这套国家机器自然并非全无缺陷,它可以防止大的崩塌却防止不了内部的自我侵蚀。明朝最后正是亡于这样的自蚀上,就好比一只蚂蚁花几百年去啃食一只老虎。作为专权宦官,他们在明朝历史中也只是充当了较大点的蚂蚁罢了。           19.后来英国在立宪的时候正是借鉴了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在它的基础上略加改动形成“首相”制,这就足以说明明朝这套制度的先进性。实际上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所做的一切就相当于今天英国首相的工作,区别只在于“任命”和“选举”而已。扩展资料:      1.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2.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4.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5.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6.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7.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参考资料来源:宦官_百度百科    

明朝宦官专权人物

1、刘瑾,陕西兴平人,原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并净身入宫做了太监。明孝宗时期,刘瑾犯了死罪,好在养父刘顺疏通关系,才得以赦免。随后刘瑾被派到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刘瑾善于取悦孩童,这让生性贪玩的朱厚照十分欢喜。刘瑾渐渐把控了朝政,民间戏称武宗朱厚照为坐皇帝,刘瑾为站皇帝。1510年,太监张永向武宗揭发了刘瑾的罪行,武宗大吃一惊,并下令彻查刘瑾,听到刘瑾藏着两把匕首时,武宗一怒之下将刘瑾凌迟处死。
2、魏忠贤,明末时期的宦官,少年时是市井无赖,后为了躲债而净身入宫。魏忠贤勾结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排除异己,掌控朝政,民间传言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为祸多年,阉党人都称魏忠贤为九千岁,仅次于皇上的万岁,连袁崇焕这样的名将都不得不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惩治阉党,并逮捕了魏忠贤,魏忠贤闻讯后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缢而死。


为什么明代宦官有极大的权力,但面对皇帝都不堪一击?

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就十分注重控制宰相权利。
后来,明成祖废宰相,设立内阁。
就任用了一些身边的宦官替自己分担政务,但这些宦官们只是拥有票拟权,并没有实权,所谓的权利大,好像也只是外人看来。
再者,明太祖既然已经注重了控制宰相权利,我想,他自然也会控制宦官权利,因为在他之前,宦官乱政的例子,也不少。他自然会重视,不让辛苦打拼来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宦官权利再大,也大不过皇帝的权利,因为即使皇帝再昏庸,他也是百姓眼里的真龙天子,宦官乱政,是违背了常理道德的,是不会被重视三纲五常的古代人所接受的,也就是说他会缺乏群众基础。
明代的各位皇帝,也不似清政府这般昏庸无能。自然也不是好惹的。


明朝的太监们可以权势熏天,又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宦官的制度是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诞生的一种特殊制度,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宦官就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历朝历代都是这个制度,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到东汉末年的独霸朝廷。每一个朝代的政治舞台上都会有宦官的身影。所以说说到知名度的话,明朝最为明显的。明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很深刻的一个印象,在于当时的宦官权力特别的大。当时的宦官基本上每一个都是特别有权力的人物,不论是东汉末年还是唐朝,他们影响力都只限于皇帝的周围,而明朝的太监不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在地方。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明朝的大太监们比起东汉和唐朝的太监们又显得那么的脆弱,可能圣旨下来,他们就会万劫不复,就会被杀掉,但是明朝的大太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力呢?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明朝的太监主要在永乐年间崛起,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设立了宦官的特务机构东厂,他是直接归皇帝所管理的。这个机构可以侦查百姓,也可以侦查一些大臣。所以说在明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大太监都可以左右朝廷的朝政,他们的权力也到达了顶峰。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明朝的时候这些大太监们虽然很有权力,但是从来没有对皇帝的权力产生过很大的威胁,更不会影响到皇帝的地位。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那么这些大太监立刻就会覆灭。

上一篇:名侦探柯南电视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