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里氏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5 05:19:41编辑:阿旭

关于地震报道的专业术语。

里氏震级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不过,科学家们用来监测地壳运动的设备越来越精密,因此获得地震强度的数据方式也取得进展。如今,当地震学家形容一次地震震级时,肯定会结合各种设备和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地震表现。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5.0级,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地震里氏多少级,里氏什么意思?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震级——里克特级数,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围在
1

10
级之间。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释放的能量(热能和动能)大小有关,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里克特级数每增加一级,即表示所释放的热能量大了10倍。假定第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1,第2级应为10,第3级应为100,依此类推,第7级为100万,第8级则为1000万。
亦称近震规模(local
magnitude,ML)、又译芮氏、黎克特制;里氏、黎克特制;里氏、芮氏震级,是表示地震规模大小的标度。它是由观测点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演算而来。由於地震仪的位置并不在震中,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以及其它干扰因素,计算时需减去观测点所在地规模0地震所应有的振幅之对数。黎克特制的单位是「级」。


里氏硬度计不准,怎么调,哪位大咖知道请指教,谢谢

这样的专业仪器,最好咨询厂家。

1:看看参数有没有调对,材料,方向,硬度制式等
2:先打里氏硬度块试试,误差不大,可以做个校准,调成校准模式,打5次,看平均值,再确认,然后在试试误差超没超过6个值,超的不多,再校正一次。
3:以上都不行,可能是冲击装置问题,比如球头磨损,导管脏了,磨损了,都必须更换。
我们用中科朴道的,遇到问题都是直接问他们,很专业,耐心,所以你问问厂家。


什么是里氏替换原则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里氏替换原则中说,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 LSP是继承复用的基石,只有当衍生类可以替换掉基类,软件单位的功能不受到影响时,基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衍生类也能够在基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
如此,问题产生了:“我们如何去度量继承关系的质量?”
Liskov于1987年提出了一个关于继承的原则“Inheritance should ensure that any property proved about supertype objects also holds for subtype objects.”——“继承必须确保超类所拥有的性质在子类中仍然成立。”也就是说,当一个子类的实例应该能够替换任何其超类的实例时,它们之间才具有is-A关系。
该原则称为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里氏替换原则。


里氏替换原则的形象理解

我们来研究一下LSP的实质。学习OO的时候,我们知道,一个对象是一组状态和一系列行为的组合体。状态是对象的内在特性,行为是对象的外在特性。LSP所表述的就是在同一个继承体系中的对象应该有共同的行为特征。这一点上,表明了OO的继承与日常生活中的继承的本质区别。举一个例子:生物学的分类体系中把企鹅归属为鸟类。我们模仿这个体系,设计出这样的类和关系。类“鸟”中有个方法fly,企鹅自然也继承了这个方法,可是企鹅不能飞阿,于是,我们在企鹅的类中覆盖了fly方法,告诉方法的调用者:企鹅是不会飞的。这完全符合常理。但是,这违反了LSP,企鹅是鸟的子类,可是企鹅却不能飞!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鸟”已经不再是生物学中的鸟了,它是软件中的一个类、一个抽象。有人会说,企鹅不能飞很正常啊,而且这样编写代码也能正常编译,只要在使用这个类的客户代码中加一句判断就行了。但是,这就是问题所在!首先,客户代码和“企鹅”的代码很有可能不是同时设计的,在当今软件外包一层又一层的开发模式下,你甚至根本不知道两个模块的原产地是哪里,也就谈不上去修改客户代码了。客户程序很可能是遗留系统的一部分,很可能已经不再维护,如果因为设计出这么一个“企鹅”而导致必须修改客户代码,谁应该承担这部分责任呢?(大概是上帝吧,谁叫他让“企鹅”不能飞的。^_^)“修改客户代码”直接违反了OCP,这就是OCP的重要性。违反LSP将使既有的设计不能封闭!修正后的设计如下:但是,这就是LSP的全部了么?书中给了一个经典的例子,这又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例子:正方形不是一个长方形。这个悖论的详细内容能在网上找到,我就不多废话了。LSP并没有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而只是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于是,工程师们开始关注如何确保对象的行为。1988年,B. Meyer提出了Design by Contract(契约式设计)理论。DbC从形式化方法中借鉴了一套确保对象行为和自身状态的方法,其基本概念很简单:Pre-condition:每个方法调用之前,该方法应该校验传入参数的正确性,只有正确才能执行该方法,否则认为调用方违反契约,不予执行。这称为前置条件(Pre-condition)。Post-Condition:一旦通过前置条件的校验,方法必须执行,并且必须确保执行结果符合契约,这称之为后置条件(Post-condition)。Invariant:对象本身有一套对自身状态进行校验的检查条件,以确保该对象的本质不发生改变,这称之为不变式(Invariant)。以上是单个对象的约束条件。为了满足LSP,当存在继承关系时,子类中方法的前置条件必须与超类中被覆盖的方法的前置条件相同或者更宽松;而子类中方法的后置条件必须与超类中被覆盖的方法的后置条件相同或者更为严格一些OO语言中的特性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继承并且覆盖超类方法的时候,子类中的方法的可见性必须等于或者大于超类中的方法的可见性,子类中的方法所抛出的受检异常只能是超类中对应方法所抛出的受检异常的子类。public class SuperClass{public void methodA() throws Exception{}}public class SubClassA extends SuperClass{//this overriding is illegal.private void methodA() throws IOException{}}public class SubClassB extends SuperClass{//this overriding is OK.public void methodA() throws FileNotFoundException{}}从Java5开始,子类中的方法的返回值也可以是对应的超类方法的返回值的子类。这叫做“协变”(Covariant)public class SuperClass {public Number caculate(){return null;}}public class SubClass extends SuperClass{//only compiles in Java 5 or later.public Integer caculate(){return null;}}可以看出,以上这些特性都非常好地遵循了LSP。但是DbC呢?很遗憾,主流的面向对象语言(不论是动态语言还是静态语言)还没有加入对DbC的支持。但是随着AOP概念的产生,相信不久DbC也将成为OO语言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一些题外话:前一阵子《敲响OO时代的丧钟》和《丧钟为谁而鸣》两篇文章引来了无数议论。其中提到了不少OO语言的不足。事实上,遵从LSP和OCP,不管是静态类型还是动态类型系统,只要是OO的设计,就应该对对象的行为有严格的约束。这个约束并不仅仅体现在方法签名上,而是这个具体行为的本身。这才是LSP和DbC的真谛。从这一点来说并不能说明“万事万物皆对象”的动态语言和“C++,Java”这种“按接口编程”语言的优劣,两类语言都有待于改进。庄兄对DJ的设想倒是开始引入DbC的概念了。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_^另外,接口的语义正被OCP、LSP、DbC这样的概念不断地强化,接口表达了对象行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实现多继承的语法糖。

里氏硬度与洛氏硬度的换算公式

硬度表示一般分为绝对硬度与相对硬度,绝对硬度一般只会在科家界使用,而在实际生产中极少应用,故通常我们所接触到的硬度单位体系为相对硬度,常有几种表示方法:肖氏硬度(又称:邵氏硬度)、洛氏硬度、布氏硬度(又称:勃氏硬度)、洛克氏硬度;其换算关系详见下列公式:1、肖氏硬度(HS) =布氏硬度(BHN)/10 + 12。2、肖氏硬度(HS) =洛氏硬度(HRC)+ 15。3、布氏硬度(BHN)=洛克氏硬度(HV)。因为肖氏硬度就是邵氏硬度,故无换算关系可言。扩展资料:里氏硬度特点:1、肖氏及里氏硬度均属动载测试法,但肖氏考察的是冲击体反弹的垂直高度,因此决定了肖氏硬度仪要垂直向下使用,这势必在实际使用中造成很大的局限性;而里氏就不同了,里氏考察的是冲击体反弹和冲击的速度,通过速度修正,可在任意方向上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2、通常使用的布、洛、维氏硬度计.由于体积庞大,不便于在现场使用,特别是需测试大、重型工件时。由于硬度计工作台无法容纳,所以根本无法检测。而里氏硬度仪无需工作台,其硬度传感器小如一只笔,可用手直接操作,无论是大、重型工件还是几何尺寸复杂的工件都能容易地检测。3、里氏硬度试验方法对产品表面损伤很轻,有时可作为无损检测;对各个方向,窄小空间及特殊部位硬度测试具有独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里氏硬度

硬度,里氏换算成布氏怎么换算?

【里氏硬度】里氏硬度是由瑞士LEEB博士1978年首次提出的全新的硬度测量方法,它的定义是:用规定质量的冲击体在弹力作用下以一定速度冲击试样表面,用冲头在距离试样表面1mm处的回弹速度与冲击速度之比计算出的数值,因LEEB博士提出而得名,故而叫里氏硬度。里氏硬度计的计算公式如下:HL=1000×Vb /Va ,式中:HL————里氏硬度符号Va————球头的冲击速度,m/s;Vb————球头的反弹速度,m/s。【布氏硬度】布氏硬度(Brinell Hardness)的测定原理是用一定大小的试验力F(N)(力的单位通常为公斤力kgf,注:1kgf=9.8N,kgf即一千克的力的意思),把直径为D(mm)的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被测金属的表面(图1),保持规定时间后卸除试验力,用读数显微镜测出压痕平均直径d (mm),然后按公式求出布氏硬度HB值,或者根据 d 从已备好的布氏硬度表中查出HB值。

为什么地震报道总说里氏几级几级,里氏是什么意思?

概念简介
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发展历史
里氏震级原先仅是为了研究美国加州地区发生的地震而设计的,并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测量。里克特设计此标度的目的是区分当时加州地区发生的大量小规模地震和少量大规模地震,而灵感则来自天文学中表示天体亮度的星等。

为了使结果不为负数,里克特定义在距离震中100千米处之观测点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微米(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为0级地震。按照这个定义,如果距震中100千米处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为1毫米(10^3微米)的话,则震级为里氏3级。里氏震级并没有规定上限或下限。现代精密的地震仪经常记录到规模为负数的地震。

由于当初设计里氏震级时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限制,近震规模 ML 若大于约6.8或观测点距离震中超过约600千米便不适用。后来研究人员提议了一些改进,其中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最为常用。


缺点和改进
里氏震级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震级(如(MS)数值却一样。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震级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地震矩规模是由同属加州理工学院的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该标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层错动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震级与能量
改进后的里氏震级直接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其中级能量2.0×10^13尔格(2.0×10^6焦耳),按几何级数递加,每级相差31.6倍(准确地说是根下1000倍,即差两级能量差1000倍)。

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1960年智利大地震,里氏8.9级(后修订为里氏9.5级)。另外引发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地震美国一监测机构称里氏震级为9.0级。

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例如麦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百度上抄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说地震等级要用 里氏?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因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 目前中央气象局在国内各地装设了六百多做的地震测站, 这些测站内所装设仪器主要是量测地震发生时, 测站所在位置的地表加速度大小(摇晃程度), 而目前国内地震震度正是以加速度大小的范围来定义如下: 1级:地表加速度值0.8~2.5gal; 2级:地表加速度值2.5~8.0gal; 3级:地表加速度值8~25gal; 4级:地表加速度值25~80gal; 5级:地表加速度值80~250gal; 6级:地表加速度值250~400gal; 7级:地表加速度值400gal以上。 (其中gal为加速度单位, 即 公分/秒^2) 7.8级地震——经国家地震局重新核定后,此前曾在5月12日下午地震发布的第一时间,宣布震级为7.6的汶川地震的烈度被定格在7.8级。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余震出现的时候是大震以后,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


里氏震级是如何划分的?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是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


里氏震级与烈度的换算?

震级 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其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电能总和。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由于岩石的强度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的。人们至今还没有记录到9级或者更大的地震。如果有人说某日某地将发生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那显然是不可信的。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微震 ——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 ——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 ——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的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的次数与震级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的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1次。

地震发生时,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烈度表。

我国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最低为一度,最高为十二度。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 在地面上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程度 其它震害现象
I 无感
Ⅱ 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
Ⅲ 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Ⅳ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
少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
多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响,
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有檐瓦掉落,个别屋顶烟囱掉砖 不稳定器物摇动或翻倒
Ⅵ 多数人站立不稳,
少数人惊逃户外 损坏——墙体出现裂缝,
檐瓦掉落,少数屋顶烟囱裂缝、
掉落 河岸和松软土上出现裂缝,
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
有的独立砖烟囱轻度裂缝
Ⅶ 大多数人惊逃户外,
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
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
小修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 河岸出现塌方;
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
松软土地上裂缝较多;
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中等破坏
Ⅷ 多数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结构破坏,
需要修复才能使用 干硬土上亦出现裂缝,
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严重破坏;
树梢折断;
房屋破坏导致人畜伤亡
Ⅸ 行动的人摔倒 严重破坏——结构严重破坏,
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干硬土上出现许多地方有裂缝;
基岩可能出现裂缝、错动;
滑坡塌方常见;
独立砖烟囱许多倒塌
Ⅹ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
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
有抛起感 大多数倒塌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
基岩上拱桥破坏;
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从根部破坏
或倒毁
Ⅺ 普遍倒塌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
大量山崩滑坡
Ⅻ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表中的数量词:“个别”为10%以下;“少数”为10%—50%;“多数”为50%—70%;
“大多数”为70—90%;“普遍”为90%以上


上一篇:里美尤莉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