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威
诸葛亮精心选中的姜维,为何最终守不住蜀国?
诸葛亮精心选中的姜维,为何最终守不住蜀国?原因很简单影子还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诸葛亮。看三国看到诸葛亮死了,后面都看不下去了。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境况也确实每况愈下,就连他精心挑选的接班人姜维,在魏国的进攻下也没能抵挡多久。为什么姜维最后这么弱呢?诸葛亮是不是挑错人了?姜维的来历不小。他原先是魏国边境的将领,在诸葛亮北伐时给诸葛亮下了不少绊子。诸葛亮非常赏识他,一面攻心一面离间,让姜维只好投降蜀汉。从此诸葛亮就把他当继承人来培养,姜维也确实不负所望,出落得文武全才。诸葛亮死后,姜维统领大军继续北伐,几次与魏军交手,胜多败少。但后来魏国派军五路攻蜀,姜维挡住了剑阁的军队,却没能挡住另一路偷袭的军队,蜀国几天就被灭了。这样看来,姜维的人品和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姜维的父亲早年为了抵御羌族入侵战死沙场,他自小跟母亲一起长大,十分孝顺。诸葛亮当时也是以姜维母亲做突破点劝说,姜维才放弃抵抗的。投降时姜维只有二十多岁,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小将。而跟随诸葛亮之后,姜维更是逐渐成长。到后来诸葛亮死后,姜维多次掌兵,一面率军平定蛮族叛乱,一面与魏军作战,勉强维持蜀国境内的太平。这样看来,姜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那姜维为什么会失败呢?影子觉得,一方面这实在不能怪姜维了。蜀国后期地盘小,经济民生都比不上魏国,就连军备也难与富有的魏国相比。姜维有次就因为军粮耗尽而不得不停止作战,这种情况,就算是诸葛亮复生也无法打败魏国的。姜维还能勉力维持,已经值得钦佩。另一方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巧合的事。就是姜维多次败在魏军同一将领的手下,这个将领叫做邓艾。诸葛亮死后,姜维与魏军作战多是胜利,第一次失败就是在段谷被邓艾击败的。此后芒水、侯和,姜维的每次失败都有邓艾的身影。就连最后一次蜀国覆灭,也是邓艾的奇兵取奇路攻破了蜀国都城。古代将领每次用兵都有自己章法,也许邓艾用兵恰好就天克姜维。所以影子认为,姜维的失败,总体来说还是大势所趋。诸葛亮没有看错人,姜维确实为后期的蜀国做了很多重要之事,就连刘禅投降之后,姜维也想法设法策反魏将,想要光复汉室。结果没有成功,姜维也遗憾身死。创作不易,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并留下您的宝贵评论。
诸葛亮为何选中姜维做北伐事业的接班人?
他审时度势,继承诸葛亮遗志,高举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为现实、实用的战争策略,九次北伐,虽然各有胜负,但其不改初衷,誓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天斗地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政治家风范,直追他的革命导师诸葛先公。特别是经罗贯中先生的巨笔如椽描写,更是在演义版的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其力挽狂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情结更是感动了无数的江湖草民。姜维可谓是生的伟大,死得其所。在陈寿所著《三国志》里,姜维春秋大义的形象丝毫不逊色于演义版里栩栩如生的描写,可见主流媒体与江湖传说相互佐证,陈罗二人英雄所见略同,都不吝给予姜维极高的评价。只是在惯以成败论英雄的后世史家眼里,姜维被扭曲成了一个劳师疲命,不知体恤民情的战争狂人,是导致蜀汉小朝廷短命的掘墓人,这样的史论是极不公平的。当是时,三国鼎立中,蜀汉与曹魏、孙吴两家绩优股相比,只能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垃圾股,实力最为弱小,且偏安一隅,人少地狭,假使不是诸葛亮和姜维勉力维持,尽量把战争的烽火狼烟引到外围,把人民内部矛盾巧妙的转换为敌我之间矛盾,恐怕仅仅是内部争斗以及强敌压境,蜀汉想要在夹缝之中苟活42年,则根本是不可能的。姜维很好的接过了老一辈革命家薪火相传的火种,矢志不移的把红色接力棒的战争游戏尽量延续下去,无比坚定的诠释了诸葛亮光复汉室,一统中原的雄韬大略,并竭尽全力举一国之力勉为之,虽然力无所逮,最终身死被执,但仍然无掩其光辉的人格魅力,忠勉勤苦,耿耿忠心。退一步说,依诸葛亮的鬼神不测之术,未必就算不到姜维最终逃不过的悲剧宿命。匡扶汉室,讨伐独夫民贼,在巨大的现实差异面前更像是一个江湖传说,根本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冰雪之峰,挑选了姜维做接班人,其实就是给姜维套上了一个毕生摆脱不了的枷锁,可是姜维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条道路,尽管革命的道路越走越窄,后来直接的走进了死胡同。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慧眼独具的挑选了一个忠实的信徒,注定这个姜伯约和他一起走向幸福的殉道,然后凤凰涅磐,如流星般璀璨,渐成历史中某种定格的永恒。似乎也可看出姜维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君子坦荡荡的侠肝义胆,好一个姜伯约也。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姜伯约而不能是其他人呢?这与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的处事特点,以及选拔领导干部的择才用人标准有关,也与姜维的性格特点密切相联,更重要的是与当时天下大势以及蜀汉内部错综复杂、微妙的人事关系有关。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姜维,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权衡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姜维实乃当时情形下最佳人选,非彼莫属,我们尝试着分析之。诸葛亮在没有得到姜维前,最为看好的接班人是马谡,《三国志》上说,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做过成都令和越西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刘备这个人别的好处不多,但是特能识人断才,他在世时曾劝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听不进去,以谡为参军,参要军政大事,且每每通宵达旦,甚至将马谡视为己出,像父子一样,少不了把毕生绝学予以传授,可是马谡太不争气,首次登台亮相就砸了锅,在街亭一战中刚愎自用,损兵折将不说,还丢失了这个蜀汉前沿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直接导致了此次出师北伐只能以失败告终,无奈诸葛亮只有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对马谡好?因为马谡兄弟五人皆有才名,特别是其哥哥马良,本就是诸葛亮荆州集团的重要谋士,且与诸葛亮交好,把诸葛亮比做管、牙之士。马良死后,诸葛亮更是对马谡照顾有加,原本期待小鸡脱毛以后变凤凰,委以重任,谁知道马谡是个纸糊的灯笼,高分低能,见光就死。诸葛亮的伤心是有原因的,因为潜在的接班人根本就服不了众,还丢人现眼,伤透了领导的心。在接班人的考察中,马谡第一个出局了。第二个可以参考的人是魏延,魏延此人也是整个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里最被忽视的人物,此人文武双全,智勇过人,且战则必胜,最难得的是魏延的战争大局观是蜀汉上层集团里最为稀有难得的,应该成为领导们寄予厚望的不二人选,可惜知人善用平素待魏延甚好的刘备早早就驾鹤西去了。而诸葛亮对此人是极不感冒的,并且早在魏延投诚时就险些被诸葛亮借口杀掉,魏延被诸葛亮边缘化是有原因的,其一,此人既不是刘备借以发家的核心集团人物,也不是诸葛亮荆州集团的重要分子,而是投诚反水过来的,是第三种人,而第三种人的作用只能是杀伐绝断的利器。其二,诸葛亮为人沉稳且戒急用忍,而魏延为人刚猛且自负,喜欢纵论天下大势,以显其卓尔不凡,两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其三,整个上层集团里,只有魏延可以挑战诸葛亮权威,并提出了一劳永逸解决战争的绝妙奇计,兵出子午谷,但是因为诸葛亮的谨慎,此计被否决了。但是诸葛亮深知魏延的才能,也只有自己活着时可以驾驭,身死后依魏延的军事才能,没有人可以制衡,很有可能魏延会把蜀汉带入一个急进冒险的境地,那样将是对自己倾毕生之力一统中原的伟大事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魏延的被铲除,很有可能诸葛亮早就算计好了。还有两个人可以做为考察对象,蒋琬和费祎,此二人虽有贤名,但都属文官集团,治世可以,督军非其本长。蒋琬,零陵湘乡人,是荆州集团后期重要人物,不过初始并非为刘备看好,因其不修边幅,放浪形骸,差些被刘备治罪,多亏诸葛亮从中斡旋,知其托志忠雅有高才,诸葛亮死后,荐为尚书令,继承了其宰府中重要职责,可是终究文人论兵,其想法是之所以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准备多作舟船,从汉、沔袭击魏国,旁人告诉他,如果不能攻克,逆水返还,岂非更难?仅此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把军政大权交给他,其实是极不放心的。还有费祎,此人与益州西川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最终却投靠了诸葛亮,在诸葛亮死后,虽然很好的保住了蜀汉基业,但是对姜维用兵却有着极大的限制,每每出兵不过数万,历史上有人指出正是蒋、费的重文轻武,导致了蜀汉的兵凋民散和有关战时动员令在上层集团的意见分歧,诸葛亮举荐此二人担任文官集团首脑,更多的是为姜维的出山做辅垫,姜维才是诸葛亮的真正继承人。姜维,字伯约,蜀国大将军,第五代执政大臣。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天水冀县人。此人幼年好郑经玄学,性格被磨练得少年老成,沉静如水,这是诸葛亮喜欢他的第一点,与我族类,性格相仿,可堪大事。其次忠勤公事,思虑缜密,这是诸葛亮喜欢他的第二点,蜀汉不需要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夙夜忧思,废寝忘食的实干家。第三点,姜维敏于军事,且侠肝义胆,最重要的一点是忠于汉室,这是接班人的关键所在。这在《三国志》里有曲笔描述,建兴六年,诸葛亮出祁山再次伐魏时,天水太守带着姜维等一众外出公干,听说诸葛亮来了,大惊失色,退守上邽,却偏偏遗弃了姜维,姜维来到城门,太守等人觉得姜维有异心,不开城门,待返回故地冀时,还是无法叩开关门,姜维走投无路,无奈投蜀。如果不是姜维平素里对匡扶汉室多有议论,常怀异志,对朝政不满,讥谤国事,想必关键之时,太守也不会有这种态度,结果白白让诸葛亮如获至宝,捡了便宜。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早就相中了这位后生小子,认为其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欲得之后快,而早就安排下了一系列策反计谋,这一年,姜维26岁,得到姜维后,诸葛亮大喜过望,史书上说,诸葛亮对张裔、蒋婉留书“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李邵,季常,马良也,都是蜀汉的杰出人物,而这两位大名士都不如的人,那就真是名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战斗机了,喔也牌的。仅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革命接班人姜维到来的非常之满意和高度评价。拿姜维与马谡相比,可以立见高下,姜维,实战型人才,贯彻的是从战争中来到战争中去的实战军事思想,而马谡则书生谈兵一个。诸葛亮此时正是沉浸在失马谡的悲痛之中,得到姜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革命家的心中隐痛,得一姜维,胜过十个马谡也。相中千里马以后,诸葛亮这位伯乐此后对姜维悉心加以培养,是有“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素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话当是明白无误的告诉别人,姜维的军事才能一般人比不上,蜀汉的未来就看这位年轻人的了,姜维在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情况下,保持了一般人所无法具备的冷静头脑,从此跟随在诸葛亮身边,韬光养晦,这从他回母书信中依稀可以看出其踌躇满志,意欲鲲化为鹏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良田百倾,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诸葛亮选择姜维在后蜀汉时期做军事主官,宰辅大臣,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由,以前史家很少注意到。昔日驰骋疆场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老的老,死得死,是否因为身边真正能堪大用的军事指挥人员已经凤毛麟角了?未必如此,人杰地灵的川府之地还有许多能征惯战的勇将,帐下猛将虽非如云,但毕竟还有王平、张翼等等老成持重之人,那么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一个乳臭未干年方弱冠的少年之人呢?这恐怕就是诸葛亮难与人言的内心隐密了。其一,诸葛亮知道连年征战,劳师疲民,在将佐中已经存在着一股猜疑和观望的风向,蜀汉战争的龙旗还要再打多久?老兵们人心厌战,不可能完全秉承自己的革命意志,只有年轻人可以做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折不扣执行自己定下的北伐大计;其二,宫中和府中的斗争迟早就没有消停过,西川集团势力范围如百足之虫,僵而未死,更可怕的是,还有一股最重要的崛起势力,那就是后主身边的宠信宦官集团,纵观蜀汉当时的重要人物,难免会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只有姜维出身清白,没有任何背景,又是自己一手调教的,当会不辱使命,拥立姜维做军事主官,可谓各方利益集团皆大欢喜。其三,姜维年轻,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假以时日,姜维肯定会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蜀汉的存亡危急只能托付在姜维身上。而观当时名士郤正评论姜维所言,诸葛亮并没有看错接班人,“(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所具有的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品质,不独诸葛亮早就观察出来了,德才兼备。也折服了同时代的人们,其取而代之蜀汉的军政大权可谓众望所归,也说明了诸葛亮的识人鉴才和选拔年青干部的眼光非常独到和准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有谁能体会诸葛亮的千古老臣心?只有姜维,所以当诸葛亮死后,当时的姜维已经32岁了,正是大丈夫创立功名的时候,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从此扯起先师的巨旄大旗,联络羌凉,义无反顾的把诸葛亮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殚精竭虑的九次兴师北伐,究其原由,是报国恩?还是士为知己者死报师恩,大概只有姜伯约自己知道了。姜维后来的结局是非常惨烈的,国家都已经破灭了,还想着联络钟会东山再起,可惜时运不济,一门老少被乱兵所杀,连个收尸的人都找不到,还是乡邻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姜维从26岁投靠诸葛亮并获信任到62岁功败垂成,身死异乡,这冥冥中的数字巧合是不是暗合着某种不可知却循环往返的天道呢?2005年的某一天,我在路过剑门,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战场,姜维为蜀国最后战斗过的地方时,望着那巍巍高耸的剑门关,一股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我在一本名叫《剑门风铃》的书里找到了辑录于“剑门平襄侯祠”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凭吊姜维的,“潇潇风雨剑门秋,伯约祠堂亘古留。生尚设谋诛邓艾(灭蜀魏将),死当为吏杀谯周(降魏主谋)。中原有土都归魏,左袒无人复为刘。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吟罢,不胜唏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英雄壮志难酬兮,千般努力,万般辛苦,如今都化做了土,只有那薄雾中的风铃,似乎在耳边轻轻的摇曳着……
《三国志》竭力贬低姜维,难道诸葛亮看错了人?
我觉得诸葛亮没有看错人,虽然姜维这个人才智并不是最出众的,但是胜在他忠心。战乱年代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更比有大智慧的人更为难得。在蜀汉历史上,诸葛亮之后,姜维可以是一个拥有杰出军事才能的稀有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战争,转而为自己的傲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以继续该国。因为他与普通百姓的荣耀不同,并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色彩。几千年来,在蜀汉兴衰的历史中,它已经成为一个引起人们关注且无法避免的有争议的问题。其实姜维的官不好做,他是魏国降将,可是却手握蜀国大权,请问谁放得下心?毕竟,认识的人都不知道,如果您受到重击,那我的大个子还没完?所以我们看三国,诸葛亮去世后姜伟就没有回到成都。诸葛亮死后,国内的内部派系纠纷仍在继续,荆州学校,元聪学校,东州学校和宜州学校争权夺利。甚至诸葛亮的儿子朱格赞也与太监黄琦联手夺取了江威的军事力量,并派他接替他。姜维表现得尤为品德高洁,甚至可以说这个人就是无欲无求,他既不爱财,也不好色,平时的俸禄都随意的花出去,诸葛亮死后,蜀国政权首先由江威控制。在此期间,魏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老挝可以选择派兵到北伐。例如,司马昭杀死了曹茂和淮南三围,但姜围是个老实人。因此,尽管姜伟年复一年地战斗,但他的力量还不够。他一直等到费伟被魏国江暗杀。姜维才有权领导军队。
《三国志》里面竭力贬低姜维,是不是诸葛亮看错了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确实看错了姜维这个人,就如同看错马谡一样,都只看到了现在、表面,没有看透其本质。姜维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可是作为一个统帅,姜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可能是后期的诸葛亮太过劳累,看问题没有从前看的那么透彻。还早在周瑜设计以和亲之名牵制刘备以夺荆州时,诸葛亮还是无比清醒的,那时的诸葛亮能够用尽手段令关羽和张飞二人改正其自身致命的缺点,原本刘备以为诸葛亮会比较担心张飞,因为张飞性子暴烈,常常醉酒大骂军士,又喜战。可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恰恰相反,关羽才是他最为担心的那个。因为关羽性子傲,天下人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入得了关羽的眼,这样不适合带兵。而对于姜维,诸葛亮以为他之前缺少一些谋略,但在总体的方向上来看没有错,诸葛亮似乎相信姜维能够听进诸葛亮对他的教诲,可没有想到除了没有谋略,姜维还是贪生怕死之辈。这是令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的。诸葛亮北伐,那是迫不得已。因为若是他不搅乱这天下大势,那么北方的局面一旦稳定下来,那么天下的局面就属于他北魏了。而姜维压根就不知道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他以为诸葛亮就是铁了心要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所以姜维拿到实权后便一直不断的北伐,不管条件是否允许,就卯足了劲北伐,这就导致蜀国国力持续下滑。以姜维后面所做的种种来看,诸葛亮这次看的人真是错得离谱。
上一篇:姜太公遇文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