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何以为家电影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4 02:39:23编辑:阿旭

电影《何以为家》引发哪些深思?

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从而引发了许多有关于生命的深思,具体如下:1、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在剧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对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在家庭中,父母常常会将负面情绪强加给孩子,而孩子照单全收。剧中的父母认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给孩子营造的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2、生存不易,也能给孩子最大的爱:《何以为家》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喂奶,没钱买,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线。3、唯一能做的是,让悲剧从这里终止: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他们饱受中东战乱,流离失所。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在赞恩的视角里,父母是恶人,房东也是恶人。但其实他们都没想作恶,他们只是按照社会教给他们的方式生活。如果说,这个故事里全是受害者,那悲剧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追究这些已经毫无意义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悲剧在赞恩这里终止。扩展资料:剧情简介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和安全感。扎因的父母很穷,负担不起抚养孩子们的费用,这意味着扎因不能获得身份证,所以扎因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杂货商老板对扎因的妹妹有一种邪恶的兴趣。当扎因的父母把妹妹卖给杂货商时,扎因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点点,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逃避雇主和政府部门的监视,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她住在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

《何以为家》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感受?

电影主角赞恩的经历确实很可怜,很值得我们同情。但有一个问题很现实地摆在眼前,赞恩的父母真的是不负责任的父母,还是他们处在一个无法让父母负责的环境?包括最后赞恩幸运地被挪威接纳,这同样指向一个争议:发达国家是否有义务接纳难民?这对国家福利体系的运作会造成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一旦难民接收问题被泛化,又会不会在无形之中形成道德绑架?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探讨。《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正是缺乏了更深入的挖掘及体现。只有对这些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的说明,才可能给这部影片带来更多历史的纵深,能够加深它的社会批判成分。

上一篇:何雪梅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