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天
谁被称为“海青天”
一代清官──海瑞 海青天
海瑞(1515-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
海瑞半身画像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曾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书,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帮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首辅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之久。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后病死于南京。
海瑞为什么要抬棺上书?
当时明世宗当政时间很长了,不管政事,深居后宫,专心饮酒作乐。各地地方官员争相向上福瑞,礼部的官员一接到就上奏庆贺。谏臣自从杨最、杨爵得罪后,没有再敢议论时政的了。嘉靖(明世宗年号)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自上疏说:……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大怒,扔在地下,对身边的人说:“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很有痴心的名声呢。我听说他上疏时,自己料到触犯了您,应判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儿女,在殿外等着降罪,他的家人也都走光没有留下来的了,海瑞肯定不会逃的。”皇帝沉默了。一会又把海瑞的奏章拿过来读,一天读了好几遍,被他感动得长叹,几个月都没有批复。皇帝曾说:“这人可以比得上比干,但是我不是纣王啊。”海瑞,又被人称为明朝的“包青天”,你说包青天是个什么样的人,同样的海瑞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海瑞(1514年-1587年),宇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海瑞的仕途坎坷,屡次受到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罢官入狱。他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惩贪抑霸,整顿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
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秉公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流传于世。
海瑞为什么被称为“海青天”?
海瑞(1514~1587),字汝贤,琼山(今海南海口琼山区)人。他为人严峻刚直,生活俭朴,为官清正廉洁,以身作则,深受平民百姓的爱戴,被称为“海青天”。海瑞考中举人后,进入京城,就拜伏在宫阙下呈上《平黎策》,希望开辟道和设置县,用这种方法平定地方,有识之士赞许他志气豪壮。代理南平(今福建南平)教谕,御史到学宫后,下属官吏都跪在地上谒见,海瑞只是长揖。任淳安(今浙江淳安)知县,穿布袍子和吃糙米饭,让老仆人种蔬菜自给。对过往大官员及其亲属从不奉迎巴结,一切供应从简,因而得罪了都御史鄢懋卿,被贬为兴国州(今江西兴国)判官。很久以后,陆光祖任文选郎中,才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世宗在位日久,不临朝,深居西苑,专心斋戒做法事。督抚大臣争着呈送迷信的吉祥之物,礼官就上表祝贺。朝臣自从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无人敢进言时政。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海瑞独自上疏议论朝政,劝勉世宗要早日醒悟,临朝听政,治理国家,放弃无益的斋戒和法事。世宗看了奏章,起初很生气,后来又读了好几遍,被感动得叹息。但仍将海瑞下到钦犯监狱,判死刑。世宗去世后,海瑞被释放,恢复原职。不久调兵部,升任尚宝丞,又调任大理寺丞。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使。穆宗隆庆三年(1569)夏天,由右佥都御史任应天十府巡抚。属下的官吏畏惧他的声威,贪污的大多辞职而去。那些豪门大族及掌管织造事务的宦官都有所收敛。他不管做知县还是巡抚,所到之处都坚决实行清丈土地,公布一条鞭法,体恤百姓疾苦,打击土豪恶霸,安抚穷苦弱小,兴利除弊,使当地百姓从中获得利益。又裁减驿站系统多余的经费,士大夫出入其境一概不许设宴招待,因此怨言很多。于是给事中舒化、戴凤翔就先后弹劾他迂腐固执而不识大体,庇护坏人,欺凌官宦人家,于是就调去监督南京粮储。海瑞任吴地巡抚才半年,老百姓听说他将要离去,满路号哭流泪,家家画着像祭拜。海瑞死后,灵柩抬到江上,白衣白帽送丧的人站满两岸,哭着祭奠的人百里不断。
海瑞罢官是什么故事啊?
海瑞罢官的故事: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了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了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在历史上,一个忠直之士,倘若又难逢明主,那他能活下来的机会十分渺茫,而海瑞却是个例外,尽管他一生也并不顺利,但却得以善终,推究起来,在他恪守方的性格背后,也不缺乏圆的智慧。扩展资料:《海瑞罢官》是历史学家吴晗于1961年发表的一部九场历史京剧剧本。作者酝酿创作此剧,一方面是应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在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提倡学习海瑞敢讲真话。1960年底完成剧本,1961年1月在北京首次演出。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批判该剧是影射现实,把京剧《海瑞罢官》中的海瑞平冤狱等情节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起来,说是当前阶级斗争的反映,是“一株大毒草”。此文由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制造舆论。从而又进一步导演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大批判,作者吴晗因此被迫害致死。参考资料:海瑞罢官-百度百科
为官清廉的海瑞,深受百姓爱戴,为啥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为什么海瑞为官清廉,又深受百姓的爱戴,但始终得不到朝廷重用?海瑞之所以出名,在于他曾给嘉靖的一份奏疏,名为《治安疏》。奏折中痛斥嘉靖的种种不作为、沉迷修道、官员贪腐等问题,随即天下为止震惊,海瑞也成了名人。嘉靖看到奏疏后气得暴跳如雷,之后则沉思良久,最终在嘉靖的宽容和反思下,海瑞得以存活,并成为廉洁的标杆。隆庆年间,海瑞最高级别做到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应天,隆庆皇帝对海瑞还是很重视的。就算海瑞干不出什么太大的政绩,但对打击贪腐、安抚民心也是有帮助的。海瑞到哪里,哪里的官员就会倒霉,哪怕民众再拥戴,当然,海瑞也会被弹劾下任。到了万历朝,海瑞则一直没有受到重用,那究竟为何海瑞为官清廉、百姓爱戴,却得不到重用呢?一、海瑞只认是非、不顾人情嘉靖四十一年,海瑞任福建淳安知县,在他任职期间就得罪过浙直总督胡宗宪。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到淳安游玩,胡公子喜欢铺张,也仗着老爹的权势在地方胡作非为。海瑞则只按照普通招待标准,接待胡公子。这下惹恼了胡公子,在公馆大吵大闹。海瑞的做法不是安抚和劝慰,而是命人把胡公子吊起来,胖揍了一顿。这还没有结束,海瑞还没收胡公子几千两银子,充了国库。胡宗宪可是封疆大吏,比海瑞的级别高出太多。史料记载:“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假如胡宗宪真的想要除掉海瑞,之后海瑞海大人的事迹就统统不会再有了。以胡宗宪的能力和地位,只需一个小纸条,就可以废掉海瑞的官职。好在胡总督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这才没有和海瑞一般计较,放了他一马。海瑞的做法很对,面对无法无天的官宦子弟,理应该训教。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也可能非常严重,甚至会连累到他的家人。而海瑞则不管不顾,只是一心为了对错、为了道义,得罪了高官。在海瑞任职应天巡抚之时,他做了另一件惊掉下巴的事。原本首辅徐阶很欣赏海瑞,把海瑞提拔到了很高的位置,而海瑞则对徐阶占用田地问题抓住不放,哪怕徐阶已经做了表态,海瑞依旧不依不饶,坚决要求徐阶归还占用的田地。经常有人拿戚继光和海瑞做对比,戚继光同样有经济问题,但戚继光却能平定沿海倭寇,救了当地无数百姓的性命,以功绩来论,戚继光比海瑞强很多。海瑞是一身正气,而他却无法做出戚继光的功绩,这就是其中的差距。二、海瑞只能处理细节,无法办大事我们现代的人才系统中,最难得的就是管理型人才,尤其高级管理人才最少。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者,而有些人则只适合做跟随者,这无法改变。海瑞并不是庸人,他是很有能力。最初,海瑞在南平任教谕,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被海瑞搞得井井有条,老师认真教课,学生认真学习。海瑞任职应天巡抚的时候,主要工作是审案,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很多百姓都来找他诉说冤屈,海瑞则一一审理,事无巨细,全部审完结案。单从海瑞处理政务能力来说那是没有问题的,做个普通的地方官也绰绰有余。办大事的人历朝历代也都很罕有,不论大奸还是大忠都是少数,做小事需要能力,做大事则需要的不仅是能力,还有权谋手段和对时局准确的判断力等等。哪怕海瑞的名气再大,在张居正看来,也无法为其所用。看看张居正用的人,内有东厂提督冯保,外有蓟州总兵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海瑞则只能做些基础工作,无法成就大事。三、海瑞只能看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海瑞上奏的《治安疏》,文辞激烈、字字诛心。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沉迷修道炼丹,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法纪废弛等等,这些的确是嘉靖朝的大问题。难道只有海瑞看到了问题所在?史料记载:“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只要是为国的忠臣,哪怕是奸臣也能看到问题所在,而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明显是个大议题,如此庞大的明帝国,难道一份痛斥皇帝的奏疏,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海瑞这么做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就算是徐阶、高拱也无法完全解决如此难题。北宋的司马光就有此先例,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一个是保守派的领导者,另一个是改革派的领军人,可以说水火不相容。王安石变法几乎遭到了所有官员的反对,司马光就是那个举大旗反对的人。令人诧异的是司马光只批判王安石的种种不是,司马光明白改革是必要的, 但他无法给出解决方案。王安石却明确给出了解决方案,实施变法,做得多当然会错的多,不做事当然不会错,这难道就是王安石的错吗?在我看来,海瑞比司马光要强不少,只是海瑞帮不了张居正,张居正当然不会重用他。四、对朝廷来讲,海瑞作为形象人物最合适任何一个机构,都有可能需要做形象工程,找些帅哥、美女或者明星撑撑场面,国家也是如此。海瑞在明代就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海瑞两袖清风、为民做主,还被百姓誉为“海青天”,任何人都说不出海大人的不是。作为形象代言人,自然不会放实权。海瑞就像个吉祥物,被朝廷捧在手中,他代表着权力机关的真善美,以此提高政府印象分,安抚民心。五、官场容不下海瑞这种官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为食物链顶端的高级物种,自然不会像动物一样简单,所以人往往有两面性。隆庆二年,很多官员听说海瑞要来应天做巡抚,把本来朱红色的门柱刷成黑色,做过不法之事的官员干脆自动辞职。海瑞在众多官员中是个异类,他不服从官场游戏规则,只按照自己的套路来,不给官员留活路。长此以往,当地官员当然受不了,于是很快就有人弹劾海瑞,说他庇护奸民,鱼肉官员、沽名钓誉等等。海瑞就这么被调离了岗位,不论海瑞多么正直无私,但他融不入官场的大环境,那么这位置就不会稳固,就更别提做出什么业绩了。海瑞是明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一心为民,不掺杂私心,极其痛恨贪官污吏,是大明廉洁的典范。不论海大人被上层鄙视也好,不受人重视也罢,但从未影响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由于得罪了太多权贵,近代污蔑他的书籍和文章也比较多,最典型的例子,如饿死女儿,都是杜撰的。海瑞去世之时,两岸数百里都是给他送行的民众,这就足够了。
海瑞清廉古文翻译
原文: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价吗?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海瑞一生刚直不阿,积极反对贪污和奢侈;挫抑豪强,清丈土地,退田予民,改革佃仆、佃户的地位;禁止向城市居民滥派供应;清理驿传,禁馈赠,惩贪官;秉公执法,审理积抑,昭雪许多冤狱。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清苦之行举朝第一。十五年卒于官。赠太子太保。死后仅余葛帏旧衣,赖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殓。故深得百姓拥戴,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被百姓呼为“海青天”。其著作收录于《海瑞集》中。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内推行清丈、均徭,廉洁自恃,人言“布袍可脱粟”。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其时世宗宠信方士,专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被罢官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誉主持疏浚吴松江、白茹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死后,朝廷赐祭八坛,赠太子少保,溢号忠介,造官员许子伟护灵枢归葬。出殡那天,南京城里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大众夹道送殡,哭奠者百里不绝。
明朝大清官海瑞,后人为何评价他“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明朝人之所以会评价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是因为海清是一个非常清廉的人,在他为官的33年里,一度做上了最高的官,但却是闲职,只当是个摆设。海瑞是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里,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去参加乡试,考取了功名,升任了浙江淳安县令,在这期间,他整顿了治安,兴修水利,制定了兴格条例,在发展生产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获得了很多老百姓的称赞,他刚正不阿,清洁廉政,只是性格有些偏激迂执。海清在明朝的时候被称为海青天,在他官阶为正六品,做户部主事的时候,他曾经向嘉靖上书,说他是一个虚荣自私,残忍愚蠢的君主,对于官吏贪污,没有宫廷的浪费,皇上本人都应该负直接的责任,现在整天和方士混在一起,寻求长生,这全部都是迷信,还说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不正确的。他之所以这样上奏,是想让皇帝能够振作,这也是封自虐的上奏。嘉靖皇帝读完这封奏书。他的愤怒可想而知,当时就把奏书一扔,大喊着要抓住海清,不要让他跑了。宦官过去跟皇帝说,这个人不会跑,因为他在上书之前,都已经买好棺材,和家人告别,就连家里的仆人都跑了,他是不会跑的。但很奇怪,嘉靖皇帝后来并没有惩罚他。对于海清,他做官的33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罢官的状态里,但每罢一次官,再回去的时候就会升迁,到后来官职越来越大,但也都是闲职,实际上他只是成了一个摆设,给人当做是清廉的楷模。只有他能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海瑞为什么饿死女儿 明朝清官海瑞清正廉洁的故事简介
5岁的女儿手里拿着一个饼正在吃,海瑞问女儿,你的饼是谁给的?女儿回答:是一个男仆人。海瑞听完就愤怒的说:女孩子家怎么能接受那个男仆人手中的饼呢?你不是我的女儿,饿死了,才算是我海瑞的女儿。当时5岁的女儿吓坏了,一直哭泣,不再进食。家里人千方百计想让女儿吃点东西,可是女儿却不肯,最后活活饿死了。后来在清朝的《书影》中也有记载,但是这些都是类似野史的书籍,如《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上并没有提及此事,所以有人猜测当时海瑞是一个清官,受世人爱戴,且政敌很多,有人利用了这件事给海瑞抹黑。姚叔祥当时是当作佳话记载的,誉曰:“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但是,一个五岁的幼女,因吃了男僮递给她的食物而被迫绝食自尽,不仁不义甚矣。这种残酷之事,虽受当时世风影响,海瑞推波助浪,不能辞其咎也。
上一篇:海南凤凰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