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鲁迅原文
鲁迅写的雪的主要内容什么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本文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鲁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滋润美艳"的南雪寄寓了者的理想和憧憬。"蓬勃奋飞" 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篇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主旋律却是明朗乐观的,表现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鲁迅写的雪的主要内容什么?
《雪》主要写的江南和北方的雪景,写出江南雪景的柔美和北方雪景的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作者运用十分切贴而又富于联想启示的比喻,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鲜明性。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诗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极精细地刻描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不仅使两种雪的特征都给人们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于否定江南的雪的致命弱点的基础,赞美朔雪的长处,更具有令人折服的思辩力量。此外,诗人采取象征手法,迎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性、暗示性的诗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隐晦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志趣意绪,表现诗的主题,而使这首诗篇的意境新奇而又幽远,余味无穷。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鲁迅1918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相继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药》,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正是春暖花开,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将自己的心境写入文中,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精神,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需鲁迅的《雪》的点评赏析...
雪》是鲁迅在《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冬天初像意境的唯美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山水画.
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仿佛能看到在不远处有一群永远也不怕冻着的孩子们正在嘻闹,他们正在推着一个雪人.然而,这孩童的嘻闹声却并没让他感到半点生趣,反而让那个世界更显得安静.
文章开头是以南方的雨开头,来衬托北方的冰雪之坚硬.谈的是雪,却用雨作铺垫,用雨的绵软、单调来衬托冰雪的坚硬、冰冷和有力.
作者对雨的温软无力表示出哀伤之情,他在文章中却勾画出南方下雪的视觉美.在文章结尾,作者将雪比为死掉的雨,化为雨的精魂.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5年1月写的,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暖国的雨”比喻国共合作前的局势,并认为其“单调”从而“不幸”.然后,作者大谈“南国的雪”,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南方的当时局势,“滋润美艳之至”、“青春”、“处子的皮肤”,作者的这三个用词颇具有女性化,用在这里,估计是他认为国共合作的表象只是有肉无骨,尚不成熟.且作者这里故意插入了“嗡嗡闹着的蜜蜂”.
作者在通篇文章并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和欣喜之情.相反,表现了作者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鲁迅《雪》散文全文
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925年1月18日 【导读】 孤独的雪升腾在无边的旷野上 冬天里,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或许就是一场雪吧?回想一下,你记忆中雪的景象。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用龙眼核做眼珠,偷母亲的胭脂涂嘴唇,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如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可能生活在南方。 雪花纷飞,如粉,如沙,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风忽来,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太空。如果铭刻在记忆深处的是这样的景象,你可能生活在北方。 两样不同的雪,你更喜欢哪一个?《雪》是《野草》的名篇,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鲁迅虽然喜欢南国雪的“滋润美艳”的柔软,但更喜欢北国雪的“不粘连”“蓬勃奋飞”和“旋转升腾”的坚硬。因为,这更符合鲁迅一贯坚毅、战斗的精神。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辞就很含糊了。”“那时”是指1925年,查资料看看发生了哪些事?联系《‘野草’题辞》,再反复朗读感悟下面的句子: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你是否觉察到鲁迅内心深处还秘藏了其他情感?“含糊”的情感需要“慢读”,有时也需要联系、拓展阅读。 《鲁迅日记》中的几则资料对你的阅读或许有帮助: 1924年12月30日:“雨雪。……下午霁,夜复雪。” 1924年12月31日:“晴,大风吹雪盈空际。” 1925年1月1日:写下了围绕“衰老与死亡”“失望与希望”展开的散文诗《希望》(重点句子“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翻译裴多菲的诗,为厨川氏《苦闷的象征》给王铸写信(鲁迅于1922年着手翻译,并用作大学讲义)。 …… 1925年1月18日:写下了《雪》一文。 再看,鲁迅于1934年10月9日写给萧军的一封信: “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鲁迅的孤独和苦闷,也能看到鲁迅的失望和希望。《雪》用了哪些“技术”?有没有融入这些情绪呢?
上一篇:飞夺沪定桥的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