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章简介
秋瑾的生平事迹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她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以“黄祸源溯浙江潮,为我中原汉族豪,不使满胡留片甲,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烈士灵柩定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20世纪50年代迁葬杭州鸡笼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现西泠桥畔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缅怀。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扩展资料:秋瑾死后不久,《小说林》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小说有包天笑的长篇连载《碧血幕》,吴梅、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苍鹰击》、《轩亭冤》、《六月霜》。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进化团和春阳社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1936年冬,夏衍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戏剧舞台更出现一阵“秋瑾热”: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风雨千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秋风秋雨》、浙江歌舞团的《秋瑾》、杭州话剧团的《秋瑾》、江苏省昆剧团的《鉴湖女侠》、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鉴湖女侠》、安徽芜湖市梨黄戏剧团的《鉴湖碧血》等。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巾帼英雄”——秋瑾
秋瑾的事迹是什么?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於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後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湖南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湘潭县荷叶乡王廷钧(字子芳,其父为义源当铺掌柜)为妻。光绪二十二年(1896),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号艾潭,亦号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灿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於湖南桂阳知州任上,之後秋家办和济钱庄。1902年钱庄倒闭,其夫捐官任户部主事,秋瑾携子随夫迁居北京。1903年,秋瑾与吴芝瑛结拜,中秋,秋瑾身著男装到戏院看戏,轰动一时。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筹集资金於5月东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语讲习所、青山实践女校。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加入冯自由和梁慕光受孙中山委派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6月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8月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了由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1906年2月,因抗议日本文部省於上年11月2日颁发的《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9月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其他组织者包括尹锐志、陈伯平、姚勇忱)。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只出版两期,创刊号发刊於190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後作为绍兴光复会总机关)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大约从是年春开始筹资准备於7月由金华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後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後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消息为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之叔)得知,大为震怒,知悉徐锡麟与绍兴大通学堂督办秋瑾乃为同党,气急败坏。当即急电绍兴府知府贵福,派山阴县令李锺岳查封大通学堂。7月14日,李锺岳带领标兵管带到大通学校查抄。李锺岳深恐军队乱开枪,特地乘轿在前,军士只得朝天鸣枪。人马刚至时,校门紧闭,校内有枪还击,李在轿内,大声喊话:「本县在此,大家放心,无须开枪。」军士遂破校门而入,师生四散。县令怕伤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击女子。此时,秋瑾正穿著长袍立在屋脊上,听县令喊话便脱下长袍。军士见是女子,不复射击,得免於难。因放暑假,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八名个学生。另在水澄桥河下溺死一人,校墻外跌死一人,并搜出枪数十支,子弹若干[1]。秋瑾下午四时在大通学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即府山)监狱(今卧龙山建有风雨亭)。贵福、李锺岳及会稽县令李瑞年,行三堂会审。次日贵福责令李锺岳派人到绍兴城外秋瑾母亲家查抄。李锺岳故意草草了事,装作一无所获。李锺岳命将秋瑾等九人,提到衙内花厅。秋瑾口供仅写「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诗句。随後,李锺岳即到绍兴府向贵福报告审讯情形。贵福愀然不悦。贵福当晚赴杭,向张曾扬作假报告,说秋瑾对造反之罪,业已供认不讳。15日凌晨三四时於绍兴古轩亭口被五花大绑,反绑著处以斩刑,得年三十一岁。时论认为对妇孺之辈的秋瑾处以斩刑,太过严厉,即使是当时不同情革命的守旧派也无法认同官府的行为。秋瑾的屍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後由同善堂收殓草葬於卧龙山麓。之後其灵柩数迁。秋案之後,官方曾通缉数十人,後迫於舆论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钱)。秋案的被杀也导致官方开始打压抑制女校。秋瑾遇害两星期後,张曾扬致电贵福:「报纸中载:该匪当堂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有无其事?有即送核。」当日,贵福复电「七字在山阴李令手,已晋省。」可见实有其事。贵福怀疑李锺岳偏袒,有意开脱。在得到浙江巡抚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後,立即召见李,令他执行。李说:「供、证两无,安能杀人?」[2]1908年,被怀疑出卖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复会暗杀,但蔡元培谓胡道南被暗杀属冤死。1912年,秋瑾遗骨经湘、浙两省协商迁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同年12月10日,孙中山亲至秋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1936年,李锺岳之子民国日报记者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秋宗章告诉李江秋:「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锺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此足证明李锺岳救人於难的苦心。文革时秋瑾被视为牛鬼蛇神,1965年1月下旬,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北管理处工人将钢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开破坏,然後凿开棺材,取出秋瑾遗骨以及陪葬遗物,随後遗骨被草草埋到龙井路吉庆山马坡岭脚的土穴中。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桥另一端重建,塑汉白玉全身像,并镌有孙中山的手迹「巾帼英雄」[3]。
上一篇:少年四大名捕剧情介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