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他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是伪装的。他认为,人们天生具有自私、贪婪、残忍等本性,而这些本性是导致社会上各种问题的根源。但是,荀子也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修养和制度规范等方式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从而培养出善良的行为。荀子的"性恶论"观点在儒家思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但并不是所有儒家学者都认同这一观点。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善良的因素,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和发扬这种善良的因素。此外,程朱理学也认为人性本善,但是需要通过修养和教化来保持善良的本质。总的来说,荀子的"性恶论"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对于我们理解人性、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由于其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需要在全面理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评判和应用。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意思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文章先从人的物质欲望和心理要求出发,论证了“人之性恶”的道理。为了改变人性之恶,他一方面特别强调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张“求贤师”、“择良友”。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政治主张。性恶的介绍《性恶篇》是《荀子》一书的第二十三篇,阐述了荀子的伦理思想。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阐明关于人性邪恶的社会观。“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观点,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文章先从人的物质欲望和心理要求出发,论证了“人之性恶”的道理。为了改变人性之恶,他一方面特别强调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张“求贤师”、“择良友”。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政治主张。总之,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宗旨则在于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恶为善。
荀子性恶论是一种什么观点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的性论。其观点主要出现于其《性恶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就还必须参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荀子性恶论的含意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荀子的性恶论的“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能获得。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essence)。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可以看出荀子是一名经验主义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而孟子也应该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性恶论的定义是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内含含义是虽然自然之性不是恶,但它是引起恶果的源头。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扩展资料:西方的观点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并不以人性之善为基础,而是以犹太教、基督教“性恶”作为思想基础,以承认个人“最初的基本过失”(原罪)出发,认为人类的最基本天性是“自存”;若任由其发展,会做出无限损人利己的事,因此在组织民主自由的政体时,首先就是限制个人自存企望的过度发展,而不鼓励各人自行其是。这种论点可以霍布斯为代表。此外,马基雅维利、叔本华、黑格尔都被认为是性恶论者。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何联系和区别?
一、二者联系1、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基础都是儒家“仁”的头脑。2、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3、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 是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 从而到达儒家“仁政”理想, 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二、二者区别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为了使人们向善,他提出了性恶论。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拓展资料1、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2、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资料来源:性善论——百度百科)
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由荀子的“”性恶论”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也常说教育是强国之本,立本之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无疑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良好,家风向上,模范作用较为明显,孩子通过模仿和内心崇拜,可以端正自己的行为,身心获得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善待学生,知识储备丰富,三观正确学风严谨,学校秩序良好,同学善良有爱,通过教育,学生会培育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好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孩子,又何论懂事与否呢?他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具备成熟的思想观念,独立人格的人。其实我们所说孩子的懂事是强调在哪些方面呢?无疑是孝顺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尊敬师长,待人接物有尺寸有风度,为人处事圆滑却不世故,这时候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真懂事呀!但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又何尝容易?在无论基因如何优益,在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层面下,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必然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懂事孩子。
性善论和性恶论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性恶论主张人性邪恶,需要后天的教化,甚至是体罚的措施来规范人的行为思想,让社会的恶人不做恶事并减少,最终达到社会太平的目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温良,需要温和的说教,统治者不能用苛政对待百姓,应该对百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百姓能明白其中道理自然会变得善良,大家都不再想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了,自然就天下太平了性善论提出的时期,社会上恶人恶事,例如诈骗,坑蒙拐骗等等现象还不是太多,那时候还能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变得善良,但是到了荀子时期,之前的说教模式失败了,社会上寡廉鲜耻的事情越来越多,大家都以投机取巧为常态,都不觉得诈骗害人是羞耻的事了,这时候需要退出礼法制,用比较严厉的模式惩罚震慑恶人,维持住社会秩序的底线不被彻底突破,性恶论为礼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质上性善论性恶论都是为了让社会走向太平,消灭动乱,社会已经乱七八糟的时候需要用军事用法家来消灭恶人,需要性恶论,当社会有了乱的苗头,但是还不至于天下大乱就可以采用说教的方式,用相对温和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变得善良淳朴,但是这条路走不通,社会的道德底线一退再退,普通人活得越来越胆战心惊,恶人越来越多,自然只能换一种方法来应对变得越来越乱的社会,性恶论就应时而生性善论认为人本性是善的。西方性恶论认为人性中有缺陷,这种缺陷就是恶。但是西方是信仰上帝的,认为上帝就是全善的。人要追求上帝就要追求善。其实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要追求善,只不过善的出发点不同。
性善论性恶论谁提出的?
性恶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是指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荀子观点: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