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鲍文卿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7 05:22:38编辑:阿旭

鲍文卿人物形象是什么?

人物形象:鲍文卿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比较正面的人物之一,是个大义不贪财的君子。事件:鲍文卿本是崔按察门下一戏子。曾为素不相识的被人连累下狱的知县求情,堪称义举,不受人恩惠,可见清风。后被知县谢恩,如待上人。后因崔老爷病故,鲍文卿回家做生计,并收倪老爹六儿倪廷玺为继子,教他读书管理戏班。《儒林外史》作品影响:《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

鲍文卿人物形象是什么?

正直重情重义,不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有一种一般人没有的高尚品质。发现向知县要被参,虽然和向知县没有交情,但他得知相知现是被朋友连累,也勇于出头,为他说情。他虽然身份低贱,但他也有着自己的原则,他遵守当时的礼法制度,他靠唱戏赚钱养家糊口,他所赚的钱都是辛苦钱,都是干净的钱。纵观全书:我们几乎可以说:鲍文卿是《外史》的一个“全息现象”——从中可以同时看出《外史》为人性立法的优点与缺失。他知人之哲,拒利之洁,是不亚于“名儒”的,而太“卑以自牧”则真是迂守“戏局”规矩的呆子了。

鲍文卿性格特点是什么?

鲍文卿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比较正面的人物之一,正直,重情重义,不贪图眼前蝇头小利。鲍文卿乃是崔按察(负责上参失职官员)门下一戏子。鲍文卿虽然有个儒雅的名字,但他不是文士,是优伶。在鲍文卿生活的那个年代,不管是多大的“腕儿”,只要是梨园角色,那也还是下等工作。鲍文卿的故事鲍文卿的呆气感动了向鼎,遂有了以后一段情缘。鲍文卿公心之呆气,反而变成了情感、利益投资,这对鲍文卿来说是额外收获,他是施恩不望报的,何况,对知县老爷、朝廷命官,他连“施”这个概念也没有,他为向鼎在按察司面前说情,也只是敬重斯文、怜惜名士之意。

《儒林外史》鲍文卿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儒林外史》鲍文卿人物形象分析如下:鲍文卿最大的呆气是不贪,这也是他的立身之本。碰着嘴唇的不吃,到手边的不拿,坚守着“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这样一个极朴素又高级也艰难的信念。人人对利益趋之若鹜,他偏偏能够把持得住。那两个口口声声叫“鲍太爷”,极尽奉承之能事的书办恳求他在向鼎面前说个情,只要答应去说就“先兑五百两银子”,却热脸贴在凉屁股上,被鲍文卿一番“公门里好修行”的宏论说得“毛骨悚然、一场没趣”。鲍文卿就是讲求一个正字,如果那个人有理就不来求情了,如果出于私情处理了对方必委屈。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亦于此可见一斑。鲍文卿是出于自然,并非放感情债,他是个戏子,知道向鼎写过许多好戏文是个难得的才子,连施恩不望报也谈不上,因为对知县老爷、朝廷命官,他连“施"这个概念也没有,他为向鼎在按察司面前说情,也只是敬重斯文、怜惜名士之意。鲍文卿的职业鲍文卿出身梨园,是个戏子。戏子在古代是没地位的,如娼妓一样都是下九流阶层。而在这梨园内部,还分各个阶层。《儒林外史》就详细介绍了南京城的戏行。一个地方分一个或几个“总寓”,外加一个“老郎庵”。“总寓”负责对外事务如接戏、出戏、等,“老郎庵”则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如赏、罚、升、降等。鲍文卿的祖父在戏行里很有地位,是洪武年间“开派祖师”,鲍文卿就是戏行的“世家子弟”。可见戏行也如社会一般,分出了“三教九流”。

上一篇:研究生英语自我介绍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