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西江夜行黄沙道中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5 22:52:01编辑:阿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天净沙秋的诗意作者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西江月⑴·夜行黄沙道中⑵
明月别枝惊鹊⑶,清风半夜鸣蝉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1] [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天净沙秋(白朴的)的改编散文450 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深夜,一轮明月高高悬挂,照亮了黄沙岭上的岭间小径。辛弃疾漫步于小径之中,他的目光随着明亮的月光慢慢移向一棵大树,只见树梢上原本躲着几只正睡得安稳的乌鹊竟被突如其来的月光惊醒了,它们纷纷飞了起来,树枝不停地摇曳摆动,鹊儿们乱飞乱鸣,树边一片混乱场面。过了一会儿,风起,阵阵清风吹拂着树叶,使得它们沙沙作响,摇曳的树叶丛中不时传来声声蝉鸣,在树叶的伴奏下,仿佛正奏响着一曲《夏之乐》。
辛弃疾倾听着这动人的旋律,不经意间闻见阵阵诱人的稻花香,他循着稻花香走进了一片稻田,稻花将要成熟,只听见青蛙的声声叫唤,辛弃疾听了真觉得他们仿佛在争着说丰年呢。
他身处这样诗意的地方,不禁抬头仰望天空,遥远的天边星辰稀疏,月光也渐渐淡了,山的前边忽然下起轻微的阵雨,雨淅淅沥沥,没有夏天雷阵雨的强大,也没有秋雨的凉意。该去哪避雨呢?他恍然想到在附近有一家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可以缓燃眉之急。在烟雾朦胧的现在,要怎样才能找到那家茅店呢?他思索片刻后,才想到要路转前方小溪上的石桥后才能见到。
天净沙秋

深秋傍晚,夕阳西下,日边寥寥几缕云彩染上了暖橙色的霞光,流光流云,风卷而散。孤零零的村落上空,轻烟袅袅,笼罩成一片安静的气氛。老鸦落在有了些年岁的古木上,悄无声响,似已休息了。古树暗黑色的树干斑驳,枝桠间萧瑟黄叶在秋风中飒飒做作响,整幅画面静得如同凝固了一般。而空中翩然而过的飞鸿展翅优雅翱翔的身影引着我的视线消失在远方。目所及处,绿水泠泠,青山茫茫,水边白草茂盛,红叶连绵,黄花迷离,五彩斑斓,一派祥和开阔。
唉,望天涯,望断了天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天乡野的优美景色以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上乘之作。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注释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庙。见:通假字,同“现”,显现,出现赏析这首词的上阕,单纯描写的是当时夏夜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喜悦,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民带来的幸福。下阕的疏星、微雨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乡土气息相吻合。词人尽管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很熟,可是因为醉心于丰年之乐,连早已临近社林旁边的茅店都没有察觉,词人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于忘却了道途远近,忽然看到熟识的那家小店,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在这里,读者可以领略到辛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附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古诗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译文:月光掠过枝头,惊飞了喜鹊与眠蝉,凉爽的夜风中传来了鸟鸣和蝉鸣声。在稻花香中,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边有几颗星星,忽明忽暗的。山前下起小雨。往日的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全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夏夜景象。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同时,前后两句的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意。下阕表达了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的作者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全文翻译: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赏析:开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上一篇:瘦老头x瘦老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