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怀疑与学问原文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5 04:13:31编辑:阿旭

《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如下: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2、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怀疑与学问》提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简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如下: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2、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怀疑与学问》提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简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如何看待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怀疑与学问的正面事例1、哥白尼怀疑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所以提出日心说,出版了《天体运行》。2、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进行比萨斜塔的实验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3、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理论,能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学遗产。在青年时,他就对张衡、郑玄等人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仔细研究,校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后来他又发现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为当时宋王朝编写的“历法”存在许多错误,于是着手重编了新的历法——《大明历》。4、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为了坚持真理,伽利略向当时的权威亚里斯多德挑战,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同时着地。5、 美国人亚当和吉米,曾对阿基米德用镜子反光烧毁罗马战船提出质疑,又去做实验,发现罗马战船并没有烧毁,而是罗马的统帅发现战船温度已经升得很高了,怕战船烧掉,就退兵了。

对《怀疑与学问》的“怀疑”

在画出每段中心句并用关联词组合六个中心句的关系,理清了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之后。

师 :由此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呢?

生 :中心论点是治学需要怀疑的精神。两个分论点是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 :而且,第六段的第一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我们梳理论证结构的关键句,对吗?中心论点能用原文的语句概括吗?

生 :可以用文章开头引用的两句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师 :如此看来,开头引用的名言可以理解为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理论论据)也可以看成是中心论点,对吗?那么,重要而可贵的怀疑精神到底指什么呢?

生 :“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第四段第三行。

师 :很明确,对吗?从文章引用的事例(事实论据),比如,戴震读《大学章句》的例子看来,“怀疑精神”最重要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呢?

生 :不断的发问,刨根问底。

师 :“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光有怀疑精神够吗?对此,作者有怎样的论述?

生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才不算盲从或迷信。第五段

生 :第六段,“要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这样才能产生更新更善的学说。

生 :而且作者说了“怀疑”只是“必须步骤”“基本条件”。

师 :很好,几位同学都很快地找到了关键句。从这三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怀疑精神”起于追问和思索,还常与辨别、辩论、评判、修正关联在一起。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作者教给我们的关于“怀疑”的这点学问,来重读一下这篇《怀疑与学问》呢?我们能不能抱着一种“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对作者的观点来一点批判和质疑呢?




(学生思考、交流)




   师 :谁第一个来发问?

    生 :老师,第二段,作者说,“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只有这两种来源吗?比如:阅读算不算一种?而且,我们亲眼所见毕竟有限,如果非自己亲见的都去怀疑,都不肯轻易相信,那我们做学问的基础岂不是打得很慢,也打不厚实呀?

   师 :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来与他“辩论”一下或是“修正”一点,谈谈你的思索和理解。

生 :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听别人传说”其实包括了阅读,或者说他所指的是“一切非亲眼所见的”。另外,作者也许要表达的并不是怀疑一切“传说的话”,他只说“不能随随便便就信了”“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师 :很好,你带着同学们结合语境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做了一些阐释。我认同你的理解,尤其是“不能随随便便就信了”不等同于“都要去怀疑”。其实,任何观点和主张都是针对某种现象、某类问题或群体而言的,作者之所以强调“不轻信”的“怀疑精神”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很多人“轻信”。好,对于这段中的观点,其他同学还有质疑吗?

生 :我觉得作者也有很不严谨的表达。他说,“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都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显得很绝对。我们也常被教导“眼见未必为实”,所以,有的时候亲眼所见未必是可靠的。

师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眼见为虚”的例子吗?

生 :有(多人)

生 :有。现在微信、朋友圈提示要你转发的视频,看起来像真的,其实并不可信,真相并非如此。很多后来被证实是虚假信息是谣言,不过吸引眼球、想引起关注罢了。

师 :所以,我们常说,“微信”只能“微微信一信”(生笑)。但,朋友圈的视频和信息与亲眼所见毕竟有不同。生活中有你亲眼看见的“假象”(非事实)吗?

生 :有哇!伪装成残疾人的正常人。我就遇见过一个装哑巴的乞讨者。

师 :作者认为,“最可靠的是自己亲眼见的事实论据”所以,他接下来就只谈“对于传说的话”要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经过我们的思索和追问似乎被修正了。做学问“最紧要的是自己亲眼见的事实论据”这个观点,你们认为可信吗?

生 :我觉得未必,虽然我还一时找不到证据。

师 :很坦诚哈。对此,我也持怀疑态度,需要一些事实和证据来辩驳。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质疑和发现吗?比如,开头的两句名言,刚才同学们说可以理解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它们是一个意思吗?

生 :应该不一样,一个是“学先要会疑”,一个是“学则须疑”。前面一句强调“会”,后面强调“须”。

师 :能具体一点吗?“会”可以理解为?“须”则指?两个字诠释出来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生 :“学先要会疑”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擅长质疑、怀疑”。“学则须疑”是说“做学问就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

师 :如此读来,哪一句更贴近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观点?

生 :“学则须疑”。

师 :同学们认同吗?

生 :认同(齐声)

师 :还有值得怀疑和辨别的吗?

生 :老师,第五段作者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学问才是自己的。这三步顺序能调换吗?

师 :你为什么这么问呢?

生 :我觉得,按说,不能调整,因为一般而言,议论文的语言都非常准确,有逻辑。但是,我总觉得“因怀疑而思索”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我们看书、或是评判一个说法的对错,不都是先有思考、推敲才有怀疑的吗?有了怀疑才有进一步的推理、论证啥的。

师 :你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质疑和批判,这点我非常欣赏。而且你的回答中用到“一般而言”这样的限定词表达观点,这表现出你思维的周密性,为你点赞。此处的“因怀疑而思索”该如何评判呢?“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能调换吗?我也想向同学们求解。谁来说说自己思考和理解?

生 :我觉得同学的质疑有道理,怀疑起于思索,没有思考,哪来的“于无疑处生疑”呢?

生 :我认为,这里的“因怀疑而思索”强调的是,无论哪本书或是哪种学问我们都必须先有不盲从、不迷信的姿态,如此才会动脑筋思考,才能提出问题,寻求解答,辨别是非对错和优劣。并不是强调怀疑和思索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生 :你说的有道理。可如此表述还是不够严谨。

师 :同学们有了“辩论”的味道,观点往往是越辨越明的。我由你们的发言想到了第六段倒数第四行的这句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里的四个“常常”,内容上可不可调换呢?为什么?

生 :(前面提出疑惑的同学抢答)这里不能调换。因为没有对过去学者学说的“怀疑”就不会有“辩论”,没有对书中学说的评判就不存在对学说的“修正”。

……

师 :对于求知识、做学问而言,怀疑精神是必需的,也是可贵的。从刚才对作者观点和论述的质疑批判和阐释、辩论中,我发现同学们已经领会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也表现出敢于思辨和质疑的思维品质。《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要真正理解 “疑”,了解作者顾颉刚实在很必要。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成为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古史辨”其实就是“疑古说”,这一理论最初是他从戏曲的演变中由“怀疑”而来。他用这种“怀疑”的方法研究历史,探求历史,其水平其成果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怀疑”相伴。《怀疑与学问》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总结,对后代求学之人的真情告白。课余,不妨把顾颉刚先生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读一读,以追根溯源,知人论世。并且据我的了解,编选进教材的《怀疑与学问》与原文相比,是有多处删改的,而且一些研究怀疑本文的作者并非这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而他的学生根据先生的口述整理而成。感兴趣的同学不妨找相关的资料来读一读,或许会有些新的思考和发现。


上一篇: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