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蝶恋花苏轼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4 08:02:58编辑:阿旭

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

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 苏轼的《蝶恋花》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词作。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 【宋】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词语解释】 1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2衣袂:衣袖。 3衾:被子。 4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5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6新书:新写的信。 【原文翻译】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创作背景】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邹王本从之。 【全文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拓展内容】 苏轼《蝶恋花》阅读题及答案 蝶恋花 苏轼 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 绿水人家绕 中的 绕 字,有的版本写作 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3分) (2)俞陛云在《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1 绕 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 晓 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 绕 字好或 晓 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 绕 和 晓 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1同意。起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 ,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 天涯 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 絮飞花落 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 又 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芳草 在古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 天涯何处无芳草 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 絮飞花落 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 同意 或 不同意 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及翻译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蝶恋花·春景》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翻译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注释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蝶恋花·春景》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蝶恋花·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从上片所写:红花凋残,青杏初结,柳絮将尽,芳草遍地,可知是暮春之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两句,描绘出一处风景优美的人家,上有紫燕轻舞,旁有绿水回绕,环境如此清丽幽雅,为下片写“墙里佳人”伏笔。“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写晚春景象,最为后人称道,景中含有丰富感情。“柳绵”二字,从谢道韫咏雪诗翻出,有推陈出新之妙; “芳草”句则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不仅抒发伤春之情,且有思乡之意。两句景中含情,传达出惜春伤春、哀婉缠绵的情调。王士祯对此两句极表赞赏: “‘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苏轼)直是轶伦绝群。”(《花草蒙拾》)东坡以善写豪放词著称,有人误以为他短于情;从这首词的婉约清丽、缠绵多情,足证他有表现多种风格的本领。 下片承上而转写因春景而伤情。“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把“墙里佳人”与“墙外行人”对照起来,以“无情”写“多情”。墙里佳人不知墙外有对景伤春的行人,她只顾自己尽情嬉戏,秋千高荡,伴以阵阵柔美的笑声;可这笑声却搅动了墙外行人,引起了他绵绵的情思。最后两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恼”者“撩”也,为佳人的笑声所撩拨而枉自多情也!笑声渐悄、渐无,终为多情而至伤情惆怅不已!黄蓼园评说: “‘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奇就奇在从“笑”和“恼”、“无情”和“多情”的对比中写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把人们生活中存在的“物自无情,人自多情”的状况,概括地表现在艺术形式里,富有哲理情趣! 据《林下词谈》云: “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 ‘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东坡为什么在“悲秋”时却要听这首“伤春”的曲子?朝云是东坡侍妾,唱这首词“泪满衣襟”,唱不下去,但为什么又特别爱唱此曲,“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冷斋夜话》)?说明这首词同人生的感遇大有关合,很多人可以基于自身的遭际,从此词产生种种联想而有所感悟。“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都成了富有哲理性的成语,给人以种种启迪,以至想给它们一个具体的解说,反而觉得限制了它的内蕴。“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苏轼一时偶然寄兴的这首词,却可由读者“深浅随所得”。这正是苏词富有深度、饶有理趣、意蕴丰富的重要迹象。 “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二字极有理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词话》) 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黄苏《蓼园词选》)


上一篇: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