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瘤是恶性肿瘤
脾脏是不是胰腺呢?
你好,不是。
胰腺“隐居”在腹膜后,知名度远不如其近邻胃、十二指肠、肝、胆,但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好几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
在分泌方面,虽然胰腺体积细小,但含有多种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如分泌高糖素、胰岛素、胃泌素、胃动素等等。这些细胞分泌激素除了参与消化吸收物质之外,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机能。如果这些细胞病变,所分泌的物质过剩或不足,都会出现病症。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下腹部。
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脾脏是不是胰腺?
脾脏不是胰腺。脾脏和胰腺是两个器官。脾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胰管位于胰实质内,其行走与胰的长轴一致,从胰尾经胰体走向胰头,沿途接受许多小叶间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扩展资料脾脏的实质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是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当抗原侵入脾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白髓内淋巴小结会大量增多。红髓主要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红髓内血流缓慢,使抗原与吞噬细胞的充分接触成为可能,是免疫细胞发生吞噬作用的主要场所。边缘区(MZ)位于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此区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以B细胞为主,但有较多的巨噬细胞(Mφ),是脾内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胰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脾
间质瘤是什么意思是癌症吗
间质瘤不是癌症。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规范名称为胃肠道间质瘤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于胃。胃肠道间质瘤其临床表现多样,其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因其非特异的临床表现,给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带来困难。胃间质瘤的发现可能因消化道症状经内镜检出,但其诊断与分期基本依靠CT检查。扩展资料手术切除是治疗间质瘤的首选方法。间质瘤的主要扩散途径是血行转移,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术中一般无需淋巴结清扫。间质瘤的这些生物学特性使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腹腔镜联合电子内镜切除间质瘤成为首选手术方式。内镜在腹腔镜手术中具有肿瘤定位及协助操作的重要作用。双镜联合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情况方面优于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间质瘤
间质瘤是什么
问题一:间质瘤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
肿瘤大小不一,自0.2cm~44cm不等,起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向腔内生长可形成溃疡,因此根据肿瘤主 *** 置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大多数肿瘤呈膨胀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切面鱼肉状,灰红色,中心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肿瘤数目可为多个。
传统的GISTs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虽最近在GISTs病理及基础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新的化疗药物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取得临床治愈的最佳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及原则
由于GISTs的潜在恶性,对临床怀疑GISTs均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行,由于GISTs往往质地脆,血供丰富,且通过血液及腹膜转移,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肿瘤破溃及挤压,对肠道GISTs应先结扎供应和回流血管。术中对可疑病例也不应切取活检,除非肿瘤不能根治。
GISTs一般不宜肿瘤摘除,胃的GISTs直径 5 cm的应按胃癌D2 清扫范围手术。小肠GISTs 因报道的淋巴结转移率达7~14%,故主张常规行淋巴清扫,肠段切除至少距肿瘤10 cm。对于直肠GISTs,特别是下段GISTs,有时手术处理十分困难,由于术前难以判断其恶性程度,对于直径5cm或术后复发者,应在术前充分征求患者意愿前提下,在保肛与扩大手术中作出抉择。对于有局部浸润或远端转移的应在可根治前提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化疗
传统的化疗GISTs当作平滑肌肉瘤治疗,常用方案为阿霉素+顺铂(AD方案),临床缓解率 问题二:间质瘤是什么? 你好间质瘤是具有恶性行为学特征的良性肿瘤这个一般可以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进行治疗手术效果不好容易复发
问题三:什么是间质瘤,是癌症的一种吗 间质瘤是一个表面温柔,后期或者复发以后恶心至极的瘤体,望楼主慎重对待。可以百度搜索间质瘤吧,来交流。
问题四:什么是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最早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提出,以区分一组既不是平滑肌来源也不是神经源性的消化道肿瘤.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达阳性.ICC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畅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但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大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瘤细胞无ICC功能,因此目前也有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与ICC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叶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瘤细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标记表达. GISTs免疫组化研究表明CD117(c-kit)和CD34为其重要标志物.80~100%的GISTs CD117呈弥漫性表达,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CD117.60~80%的GISTs肿瘤细胞中,CD34呈弥漫阳性表达,并且良性的GISTs的CD34表达较高.CD34表达特异性强,在区别GIST s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具有重要价值. GISTs总的5年生存率为35%,肿瘤完全切除5年生存率50~65%,不能切除者生存期 问题五:间质瘤危险性是什么意思 指导意见:
你这个可以去看肿瘤科的,也可以去普外科或者消化科看看的,他们对这个疾病基本上都可以治疗的!
问题六:什么是食管间质瘤 食管间质瘤是原发于食管内除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之外的另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目前仍未统一。有人认为食道间质瘤起源于原始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但多数作者认为该肿瘤起源于间质细胞中具有调节内脏运动功能的Caial细胞。有研究认为,食道间质瘤除具有胃肠道间质瘤(GIST)某些相似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立特征:(1)发病率低,占同期食管间叶源性肿瘤25%左右;(2)多为良性,生物学行为较发生于胃肠道的间质瘤好;(3)瘤体积小,由于早期出现吞咽困难而及时就诊;(4)平滑肌化生率高;(5)缺乏神经分化,S-100均阴性表达,组织学上不存在丝团样纤维;(6)GIST表达CD117及CD34通常阴性,仅少数部分可局灶阳性,食道间质瘤CD34阳性率达85.7%。本病主要需与食管平滑肌瘤进行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目前诊断食管间质瘤的最有效的手段。本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无论其临床病理特征还是免疫表型等均符合间质瘤。食管间质瘤可分为良性、恶性及潜在恶性。镜下观察:恶性者可见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印戒样细胞,间质有明显纤维化、出血、囊性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CD117和CD34呈弥漫性强阳性,α-SMA、MSA、结蛋白均阴性。恶性指征有:(1)远处转移;(2)浸润至邻近器官。潜在恶性指征:(1)肿瘤>5cm;(2)核分裂像>5;(3)肿瘤坏死;(4)核异型性明显;(5)细胞丰富。具有一项恶性指征或两项潜在恶性指征者为恶性肿瘤。本病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临床上一旦诊断宜及早手术以改善进食梗阻症状。
本文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请注明,出自:aizheng.aliyiyao/azfl/sga/sdacs/199115
胃间质瘤这病是恶性还是良性?
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恶性程度目前较经典的是根据肿瘤大小以及有丝分裂指数(MI)来评估.如肿瘤直径<2cm,MI<5/50高倍视野则认为是良性的.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并非十分罕见。对GIST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断依据,以及分子靶向药物Imatinib治疗进展做一简要叙述,对临床肿瘤学工作者会有一定帮助。1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础研究1.1 GIST的概念 肿瘤位于胃肠道,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化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起源于间叶源性肿瘤。肿瘤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同特征。但发生于胃肠道及腹腔以外者有以上特征的间质瘤则十分罕见。1.2 GIST研究历史 1960~1980年发现来自胃肠道间质来源的梭形及上皮样细胞肿瘤,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并被WHO分类列为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至8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开展以后,发现免疫表型desimin多为阴性,smooth muscle actin(SMA)阴性或灶性阳性,S-100蛋白常为阴性或局部弱阳性。电子显微镜发现不显示典型的肌性和神经性的特点。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确定以胃肠道间质瘤(GIST)命名这类肿瘤。[1]1993年将CD34做为 GIST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物。[2]1998年Hirota发现GIST c-kit基因功能获得突变。KIT蛋白产物(CD117)是GIST的高特异性的标记物。这些研究成果对确切判定GIST临床诊断有十分重要价值。1.3 GIST的组织起源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光镜从组织形态学观察GIST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和神经源肿瘤相似,认为是起源于平滑肌或神经组织。90年代以后免疫组化以及电镜技术发现GIST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非定向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是具有c-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CD117)表达为生物学特征的独立的间质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 GIMT)与GIST概念与所含肿瘤范围不同,GIMT中约73%为 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 GANT)等。1.4 大体形态特征 肿瘤大小不等,直径 0.8cm~20cm,可单发或多发。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无包膜,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6]1.5 组织形态特征 GIST包括发生在消化道外者组织学形态相同。基本有两种细胞类型即:多数(70%)由梭形细胞,少数(15%)由上皮样细胞组成,二种细胞混合型(15%)。从两种细胞成分占有比例多少不同,分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两种细胞混合型。三种类型以梭形细胞型居多(60%~80%),上皮样细胞型次之(10%~30%),混合型最少。不同细胞类型与肿瘤恶性程度无相关关系[6]。1.6 分子遗传学特征 GIST中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变是普遍存在的(80%),c-kit基因可发生多个位点突变,发生在外显子11、9、13及17,另外不显示c-kit基因突变者还有PDGFRA突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c-kit原癌基因突变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发细胞无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这是GIST发病机理的关键,与GIST恶性程度及预后不良相关。采用PCR检测肿瘤组织中c-kit及PDGFRA突变情况与分子靶向药物Imatinib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与总生存率相关。
上一篇:如何在excel中查找重复数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