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商鞅的故事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2 09:56:17编辑:阿旭

商鞅变法的故事简短

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那么有关商鞅变法的故事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商鞅变法故事三则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颁布垦草令,进行变法。此时商鞅的身份只是客卿,垦草令是大规模变法的前奏。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秦国实权,颁布第一次变法的一系列法令。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颁布了第二次变法的法令。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非常深刻,是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 舌战群儒 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针对这个问题,商鞅认为,国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国家国情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商鞅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灭亡、夏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家制度跟不上社会进步,人民才抛弃了它。对于,秦国而言,变法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徙木立信 商鞅虽然很快拟定变法条目,但是并没有忙于公布,而是先采取了一个办法,让秦国百姓知道,官府的命令是算数的。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的国都栎阳的南门,立了一跟三尺长的木头,老百姓感觉奇怪,纷纷围观。商鞅当众宣布,有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的,赏十金。当时金指的不是黄金,而是铜。 老百姓根本不相信这种事情。十斤铜在当时是很值钱的,怎么会搬一根木头就给十斤铜呢。于是商鞅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把木头扛到北门。商鞅亲自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官府言必信、行必果。

商鞅变法的启示

商鞅变法的启示如下: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5、要想让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6、要想改革成功,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才是王道。7、若想得到众人支持,言出必行,赏罚分明,不畏强权是非常重要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着手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除了制定法律制度树立法律权威以外,还进行了大量的立法,开办法律教育,为中国封建法律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和人才资源。

商鞅立木告诉我们的道理

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诚信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一个诚信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轻易改变,否则就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立木为信的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经过结果?

商鞅立木取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商鞅对民众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木或立木取信。【摘要】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经过结果?【提问】
商鞅立木取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商鞅对民众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木或立木取信。【回答】


上一篇:stranger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