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1 00:44:16编辑:阿旭

庄子与孔子的思想区别?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孔子和孟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区别
中国思想意识中都这样认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所谓 ‘孔孟之道’ ”
这里我要说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虚的是一致的,实的方面不是.即,虚的伦理说教是一致的,实的制度构建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即展示中国的历史命运巨大的转变.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虽然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且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一致,但若仔细思考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竟管后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言论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确,加上后人的曲解.中国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称于世”.
宋代就有学者对孟子提出质疑,但因为声音小,又缺乏论据,很快就被人们的传统思维所淹没.他们的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孟子没有提到尊周室”,步调没有和孔子保持一致.这正是孔子与孟子思想分歧之处,也是政治制度构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这里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达的思想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张“君君臣臣”,但在论证的时候却提出“复礼复古”.而在其中他却不得不面对又实在不敢反对“汤武革新”的正确性.而他又没有意识或者能力用神学的论证来推动他的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其中的写照.
如果孟子--这个思维简单却又有些偏激但是颇为雄辩的人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没有孟子中国也会构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国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却是事实.尽管孟子直到宋以后才被列到与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却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释者.正是孟子持角,诸法家合力,孔子与世俗的思想的斗争失败了.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强调“君君”却忽视“臣臣”.所以当法家废除贵族继承制的时候,孔子的继承者却没有激烈的反对.也正因为“君君”与“臣臣”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臣臣,也就开始的一乱一治,也就开始了后来我们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张拥护周王室,却强调赞美文武王,这是矛盾的,也难怪后来的儒家继承者和几乎所有的民众得出错误的理解.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为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我们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和一.


上一篇:老人与海梗概100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