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门巴族简介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0 12:00:14编辑:阿旭

门巴族简介 门巴族介绍

1、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2、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错那县的勒布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门巴族和藏族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1964年,门巴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门巴族总人口数为10561人。


门巴族历史 门巴族是怎样发展经济的

自14世纪竹巴噶举派确立了对门巴地区的统治后,封建农奴制度的生产方式逐渐渗入门巴族社会。藏族统治者对门巴族人民实行长期的封建统治。门巴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直到解放前,尚保留着大量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和采集。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本身大多从事于农业生产,手工业中有竹编、木碗制作,工艺精巧,畅销藏区。门巴族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铁制农具很少,约有70%的土地实行刀耕火种,墨脱的稻田还使用二牛抬杠的木犁耕种。 门巴族社会同藏区一样, *** 地方 *** 、贵族和寺院三大领主占有门巴族地区的绝大部分土地、山林、草场等,门巴族人民大部分是他们的农奴和奴隶。门巴族的农奴同藏族农奴一样,也分为“差巴”和“堆穷”两个等级。大“差巴”对“小差巴”和“堆穷”也进行剥削。门巴族人民不堪忍受三大领主的压榨,曾多次以破坏运输、拒支“乌拉”、抗捐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在一些尚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的村庄,都有一部分集体公有的土地、牧场和山林,经本村头人允许可以垦荒种植、砍伐竹木,归个人使用,不付报酬。 1951年, *** 获得了和平解放,党和人民 *** 派工作队深入门巴族地区访贫问苦,帮助发展生产。1959年,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道,支援人民 *** 平息了 *** 上层反动分子发动的叛乱,实行了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胜利,大大激发了门巴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走互助合作道路;同时开山筑渠,改良土壤,逐步实行科学种田,改变了过去那种“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法,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门巴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住上了新房,安装了电灯。 各地修筑了公路,江河上架起了刚索吊桥。乡、村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并培养了一批本民族的医生和卫生员,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门巴族地区还普遍办起了小学和夜校。门巴族的干部、教师队伍正在成长。


门巴戏的艺术特色

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门巴戏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 门巴戏喜剧表演不多,表演和舞蹈也有类似程式的固定节拍和一鼓一钹的伴奏。渔翁渔夫基本上是藏戏中温巴的打扮,也戴白山羊皮面具。面具形制有所变化,造型更加粗拙。他们右手拿一小木棍代彩箭,置于手指间不停地旋转。云卓拉姆穿的是藏装,西藏隆子县聂地方的藏式女帽聂霞,胸前戴三个银供盒嘎乌。仙女、龙女均戴藏戏中拉姆的五佛冠热阿,只是在五佛冠的五个像尖上挂披彩色幡条,表演时手持下端舞蹈。规定演员全部是男性,每人腰带后都戴一个供放佛像的大嘎乌。门巴戏在门隅各地的寺院和大的村庄,都组织有职业性的和自娱性的演出班子,不仅在本地每年规定的节日集会期间演出,而且还到别的地方去卖艺演出。如勒布区贤勒戏班,是门巴戏艺人朗杰拉姆的父亲创建的,这个戏班除在本乡(贤勒)的几个村和其他三个乡(基巴、贡日、麻玛)的许多村庄演出外,还要到下边的邦青地区去演出。在一些地方戏班之间,还有经常作轮流交换演出的习惯。 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组合是19个:⑴尼玛准羌(意为阳光之舞);⑵然塔果目(意为自转圈舞);⑶拉外扎折(意为獐子攀岩);⑷朗钦白日亚(意为大象之舞);⑸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⑹次仁卓杰(意为长寿六八);⑺夏娃闭祖(意为鹿下跪);⑻森格梗亚(意为狮子显威);⑼岗嘎日替格(意为雪山滴水);⑽卢古帮冻(意为羊羔踏青);⑾娘目秋秋(意为鱼在水中游);⑿顿杰百果(意为七八次转);⒀达步茶亚(意为马儿攀岩);⒁果布学将(意为英鹰展翅);⒂泼入白亚(意为乌雅之舞);⒃罗布崩亚(意为宝贝堆蒲);⒄扎西古折(意为吉祥九重天);⒅扎西强平(意为吉祥敬礼);⒆芒西霞卓(意为基本舞步)。以上动作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组合。如: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拉外扎子意为獐子攀岩动作;夏娃闭祖意为鹿下脆的动作等等。这些动作设计,都是门巴族根据居住地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动作的再现。藏戏中动作组合众多、复杂。其中温巴的恰珠表示雄鹰展翅;甲鲁晋拜表示一家人中,男家长的威严;扎克日是一种转的技巧动作;帕千是指○大小蹦子的意思等等;基本动作,男女演员均可用。

门巴戏的起源

门巴戏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接源头据认为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巴羌表演,把它加以情节化,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门巴歌舞戏剧。门巴戏由于源自宗教仪式活动,戴假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唱词采用散体歌谣形式,曲调随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变化。门巴戏虽然受到藏戏的影响,但并未照搬藏戏的模式,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交通银行信用卡激活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