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下南洋的历史背景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17 04:18:31编辑:阿旭

“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指的是什么?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闯关东,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 常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并称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三大移民现象,折射出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

走西口是指华北各地流民,特别是以山西人为主,跨过长城到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而“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走西口的人们身上充分地体现了“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地区,原来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清朝初年曾有短暂的开放,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封禁政策,以致造成东北地区大量的无人区。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对东北地区领土的蚕食,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获得采纳。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东北地区开垦荒地。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地区。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为什么叫闯呢?因为当时清朝严禁出关。 闯关东实际上是华北农民向关外的一场谋生运动,造成闯关东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天灾不断。二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皖、直奉等军阀混战不断。

,“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几次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原因

1.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2.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4.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下南洋指的是什么地方

下南洋指的是东南亚较深区域,其也包括斯里兰卡等。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下南洋”或走南洋是指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小规模时期: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洪流时期: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下南洋的移民原因:下南洋在福建、广东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 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最大的一个州——砂拉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砂拉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南洋指的是哪里呢?

指以中国为中心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国,南洋还包含了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在这些国家中生活着非常多的华侨同胞,生活习惯和习俗也保留着中国文化,如今依旧还是中国游客境外游的大热门的国家。也许是东南亚有着众多的华侨同胞的因素,吸引着众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旅游,体会着异国风情的同时,还没有在异国他乡产生的陌生感。比如在“南洋”的新加坡,当地华人占据着全国居民的74.2%,大多数的祖先来自福建和广东,其中最多的是闽南人和潮汕人。所以在新加坡旅游,当地人用汉语跟游客交流是十分寻常的事情。

上一篇:vivos7手机参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