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校园风景
1946年,国立中正大学外语系创办。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外语系。
195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外语系。
1985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
1994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4年,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定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2013年,开始招收现代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办学条件院系概况截至2019年3月,学院有6个教学系部,开设5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部:英语系、日语系、法语系、翻译系、俄语系、大学外语教研部
本科专业:英语、日语、法语、翻译、俄语
师资队伍截至2019年3月,学院有教职工150人,专任教师13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1人,讲师72人,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7人;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
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饶振辉
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刘茂生
江西省教学名师:饶振辉
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刘春燕、饶振辉、刘茂生
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李丽华、刘辅兰、李玉英
人才培养江西师大外国语学院是江西省最早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迄今已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教学论(英语教学论方向)三个学位点。此外,经教育部批准,我院还具有教育硕士(英语教育学)的授予权,并接受同等学位者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江西省重点学科建设专业,其英语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外国语学院有在校本科生1217人,研究生101人,在读教育硕士242人,成人本科函授生1307人。外国语学院已成为江西省外语人才的培养基地。
质量工程截至2019年3月,学院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1个;有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
2019年,学院有1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英语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英语
省级精品课程:《综合英语》
教学成果2013年-2018年,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近10余套;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上,学院有1位教师获全国冠军,2位教师获二等奖;在江西省高等学校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中,学院有6位教师获特等奖,3位教师获一等奖。
省级教学成果奖:《基于过程——结果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二等奖)、《高职商务英语阅读合作学习模式课堂研究》(二等奖)
省级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英语教学新概念》(二等奖)
学生荣誉
2002年该院00级学生李佳玉获得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第二名;
2004年02级学生艾黎莎获“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
就业问题
多年来,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因而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科体系截至2019年3月,学院有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C+档,位列前40%-50%。
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英语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代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跨文化研究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硕士(英语教育学)、翻译硕士
科学研究科研平台截至2019年3月,学院有8个科研机构,其中有校级科研机构1个。
校级科研机构:江西师范大学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
院级科研机构: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爱尔兰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2013年-2018年,学院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6项,省级科研课题60余项,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译著10余部。
外国语学院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狠抓科研和学科建设。学院在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等方向科研成果丰硕。自2000年至今,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50余篇,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专著19部、承担国家级科研或教改课题10项,省级科研或教改课题20项。学院班子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每年拨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重奖优秀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
1.《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
5.《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
6.《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7.《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
8.《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9.《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1.《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1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
13.《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14.《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5.《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16.《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1.《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
22.《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
23.《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主要论文
1.“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2.“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3.“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
4.“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
5.“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
6.“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
7.“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8.“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9.“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
10.“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
11.“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
12.“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ForeignLanguage《美中外语》,2004(1)。
13.“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2004(3)。
14.“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2004(1)
《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
15.“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16.“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
17.“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
18.Fittingatop-downstrategyintoatraditionalreadingclass.Teacher’sEdition,11,12-16,2004.
19.Effectofusinga"top-down"strategyonChineseuniversitystudents'comprehensionofEnglishreadings.AsianJournal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13,29-44,2003.
20.BridgingthegapbetweenteachingandlearningstylesinEastAsiancontexts.TESOLJournal,11/2,5-11,2002.
21.Chinesestudents'perceptionsofcommunicativeapproachinEFLteaching.System,30/1,85-105,2002.
22.AcloselookattheChineseculturalinfluenceonstudents'learningstylesandstrategies.AsianEnglishes,5/1,40-63,2002.
23.Themiddlegroupoflearning-centeredteaching.Teacher’sEdition,9,24-30,2002.
24.Creatinggroup-centeredlearningenvironmentinalargeEFLclasses.ELITeaching,23/1,16-19,2001.
25.MatchingteachingstylesandlearningstylesinEastAsiancontexts.InternetTESLJournal,7/7.
26.Advantagesofgroup-centeredlearninginlargeclasses.Teacher'sEdition,6,8-13.2001.
27.Teachingreading:Fittinga“Top-down”strategyintotheChineseContext,
Guidelines,23/2,20-23.2001.
28.TheeffectiveuseofthemothertongueinEFLteaching.Guidelines,22/1,51-60.
29.Modernvs.traditional.EnglishTeachingForum.37/3,27-29.1999.
30.Makingthecommunicativeapproachworktogetherwith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inatraditionalsetting.Guidelines.21/1,23-33.1999.
31.AnanalysisofculturalconflictanditsimplicationsforEFLteaching.TeachingandLearning.20/1,35-43.1999.
32.DevelopinganEnglishteachingprogrambyintegratingthecommunicativeapproacheswithtraditionalChinesemethods.Guidelines20/2,77-88.1998.
33.Integratingthe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theteachingofEnglishwithtraditionalChinesemethods.ELITeaching.28,15-19,1998.
34.Techniquesandprinciplesinlanguageteaching.ELITeaching29,37-39.1998.
35.Reconciling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theteachingofEnglish,withtraditionalChinesemethods.ResearchintheTeachingofEnglish.30/4,458-471.1996.
36.“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
37.“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38.“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P,39–41.
39.“TheTrojanHors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JournalonContemporaryChinaStudies,2003.
40.“De-politicizationinELTinChina”,PacificAsianEducation,2000.1
41.“NationalSovereigntyversusMoralSovereignty”,MediaAsian,2003.1.
42.“TheForeignLanguageDilemma”,Re-readingAmerica,2003.
43.“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4.“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汪义群,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即出)。
45.“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6.“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7.“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48.“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49.“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50.“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1.“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52.“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53.“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54.“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
55.“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
56.“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57.“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58.“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4
59.“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60.“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
61.“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2
62.“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江西师大学报》,2001,2
63.“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2
64.“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65.“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2003/1发表。
66.“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8
67.“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
68.“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
69.“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
70.“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71.“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2.“Students’mentallexiconinL2”,2001.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73.“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74.“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
75.“Rubric—APowerfultoolforevaluatingandimprovingwriting”,TeachingEnglishinChina(《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
76.“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
77.“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78.“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
79.“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80.“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
81.“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
82.“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
83.“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84.“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
85.“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86.“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
87.“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88.“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89.“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90.“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学科方向
研究方向一:英美文学研究
学术带头人:刘茂生教授(博士)
主要学术骨干:王茹教授(硕士)、李丽华教授(博士)、蔡芳副教授(硕士)、曾燕冰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二:英语语言学研究
学术带头人:李勇忠教授(博士)
主要学术骨干:廖福涛教授(硕士)、蒋向勇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三:二语习得及教学法研究
学术带头人:饶振辉教授(博士)
学术骨干:刘春燕教授(博士)、唐雄英教授(博士)、晏小琴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四:翻译研究
学术带头人:李玉英教授(学士)
学术骨干:曹迎春副教授(博士)、杨丽华副教授(博士)、付瑛瑛(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外籍教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诧异冲突现象调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0-2012主持人饶振辉教授新型语言教育评价与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7-2009主持人唐雄英教授语言输出与英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0-2012规划项目
(2003—2005),课题编号:EIB030496
课题名称:“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
主持人:李勇忠教授。
重点课题
(2004—2006)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实证研究”
主持人:饶振辉教授。
全国基础教育研究课题
(2000-2001),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江西省英语教师素质教育培训模式”
主持人:刘书林教授。
省级课题
1.江西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大学外语教学改革”,2001年6月结题。
2.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话语标记的认知语用研究”,2003年12月结题。
3.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外语学习者的认知策略研究”。
4.江西师范大学课题“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1999年结题。
5.江西师范大学课题“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2002年结题。
6.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课题“转喻与话语连续性的认知研究”。
7.参与复旦大学熊学亮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用推理的形式化研究”。
8.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题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2003,5—2005,5)
9.江西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题为《融交际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法为一体的英语教学法研究》,(2000,1—2001,12)
10.澳大利亚政府海外留学生博士基金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为《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2000,4—2003,9)
11.江西省教改项目:“双语教学与师范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2001—2002)。课题编号:2001-361。
12.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英国小说与文化研究”(2002—2003)。课题编号:
13.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全球化语境下的英美小说与多元文化”(2002---2004)。课题编号:03WX05。
14.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04—2006)。
15.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传媒变革与叙事艺术的进展”,(00WX07)2001—2003。
16.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中西文本主义文论比较研究”,(03WX24)2002—2004。
1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十五”项目《中英诗歌比较与翻译研究》
18.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翻译教学与外语教学》
19.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译诗的方法与原则》(即将结题)
20.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英汉与汉英翻译教学》
21.江西省社科规划办“十五”规划课题“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研究”。
22.江西省教科规划办“九五”规划课题“英汉语义认知结构和文化差异”。
23.江西省教委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英汉语义结构”。
24.江西省教委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英汉语义认知结构”。
25.江西省教科规划办“十五”规划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6.江西省社科项目“英汉施为动词的语义认知结构”。
2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常见英汉语动词语义认知结构比较”。
28.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3JY07。
29.江西省教育厅高校教改课题《基于过程——结果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30.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年重点课题《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4ZD024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9年3月,学院藏有专业学术书籍40000余册,期刊近百种,有近5000盘教学录音和录像资料。
校园环境外国语学院办公大楼坐落在瑶湖校区名达楼一区,面积达6,000平方米。
每一位教授都配有独立的办公室和科研设施。学院拥有1个现代化的外语自主学习实验中心、2个多媒体教室、1个学术报告厅、1个“咖啡吧”英语活动室和1个英语“手拉手”活动室。为适应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实施“教学资源信息化工程”,我院于2004年10月正式创建了独立的教学与科研网网站,成为外国语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本科教学工作交流的平台。学院资料室藏有专业学术书籍20,000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以及近5,000盘教学录音像资料。
校园活动学生活动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展了清明节祭奠先烈、法语角活动、廉政文言文名句翻译大赛、廉政文化故事情景剧、“最美课堂笔记”评选、外文配音大赛等学生活动。
社会影响我院在省内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达到全省英语专业类领先水平,英语教学和研究在全省起着推动作用,在国内相同专业中亦有一定的影响。
江西师大外国语学院将抓住机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外语学院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并指导工作。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院徽学院院徽主要选用红色调,分内外两部分,内部图案是学院英文译名首字母“F”和“L”的变形,外环是学院的中英文校名。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骂人的文言文,骂人的文言文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