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徐如人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3-11-09 19:24:50编辑:阿旭
人物经历

徐如人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下管镇。他5岁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为逃避战火,他与2岁的弟弟随父母内迁到浙西南山区的云和、永康一带。抗战胜利后,他们举家迁回杭州。

1949年,徐如人考取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并在复旦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

1950年,徐如人通过严格的考试转学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1952年10月,徐如人从上海交通大学提前毕业,只身来到东北人民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教研室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52年—1955年)、讲师(1955年—1978年)、副教授(1978年—1979年)、教授(1979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84年被聘),化学系主任、合成与催化研究所所长。

1958年,徐如人从复旦大学进修结束后返回吉林大学。

1969年12月至1972年12月,徐如人一家被下放到吉林省扶余县三井子公社插队落户。

1972年12月,吉林大学开始复课,由于师资短缺,学校决定把徐如人全家及其他一些下放的教师招回学校,他当时还没有被平反,身份是校办工厂工人。

1977年,徐如人被彻底平反。

1980年,徐如人参加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之后应邀参加了历届国际分子筛大会。

1991年,徐如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徐如人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大会化学学部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定向设计合成路线。

1993年,徐如人当选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95年,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徐如人与闵恩泽共同担任会议主席。

1998年,徐如人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执行理事,这是第一位中国科学家进入该领域国际学术领导机构。

2003年10月,在第十四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General Meeting)上经全体院士选举,并经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资格委员会审议,徐如人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7年,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5thIZC)在北京组织召开,徐如人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如人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首次应用高能电子衍射确证了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开发出了一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其中高温Y型与L型已获发明专利权);提出了ZSM-5晶化时模板分子的正电四面体模型;提出了晶化过程中自发成核与非自发成核两大类型的晶化动力学模型以及转晶机制。对新型无机微孔物的开发有重要贡献,首次合成磷酸镓、砷酸铝、砷酸镓、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6大系列全新微孔晶体60多种,将骨架组成元素由传统的Si 、Al、P扩大到Ga、B、Ge、As、Ti等,并打破了骨架的一级结构单元仅为TO4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这一领域。他还开辟了一些新的无机合成路线,并已合成出一批全新的化合物,用水热合成代替高温固相合成路线,合成高纯均相的无机功能材料。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9月,徐如人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87.08《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徐如人等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固体核磁共振》1991.10《无机合成化学》徐如人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Progressin Zeolite Science-A China Perspective徐如人、高滋、徐雁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2000.07《简明精细化工辞典》徐如人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术交流

1980年以来,徐如人应邀多次到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进行讲学及学术访问,并与有关研究集体建立了协作研究关系。1984年他被聘任为南斯拉夫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应邀作大会邀请报告,此后依次被聘为第7届(东京)、第8届(阿姆斯特丹)、第9届(蒙特利尔)、第10届(联邦德国)国际分子筛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或合成与晶化分会执行主席之一。1990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微孔晶体化学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并担任执行主席。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5年分子筛晶化机理及杂原子分子筛的开发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7年分子筛的晶化理论及新型分子筛的研制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2年新型微孔晶体的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醇体系中无机物的合成与晶化规律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三维骨架微孔化合物单晶合成与制备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徐如人对年青人委以重任,让他们挑重担,将他们推向科研与教学的前沿,鼓励竞争,同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尽力让他们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讲授课程

1953年,21岁的徐如人在无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仅在关实之教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准备下,第一次走上了讲台,给物理系1953级学生讲普通化学。

指导学生

1978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徐如人被选为化学系首批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师。他和他的研究集体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2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4名(其中有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梅迪乐博士),其中徐如人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冯守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89年旅美做访问学者,1992年在徐如人的召唤下回国。他的博士生于吉红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徐如人的感召下,实验室陆续吸引回来多位海外学成归国人员,如裘式纶、陈接胜、肖丰收、刘晓旸、霍启生、徐雁等人,他们都成为了实验室建设的骨干力量。

教学成果奖励

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荣誉表彰

时间

担任职务

1986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1990年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3年至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1998年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与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
个人生活

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徐浩抗战期间任浙江省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母亲刘谱人曾执教于浙江省立高级助产学校,并担任过该校校长。1948年,他的母亲当选为国民党首届民选立法委员,受当时战争形势及政治环境所迫,母亲不得不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最后,徐如人和弟弟选择留了下来。

1952年徐如人与庞文琴分别从上海交大与东北师大三年提前毕业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一起参加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1960年1月,徐如人和庞文琴在长春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人育有一子两女,长子徐鹰,长女徐雁,次女徐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他的出身与在台湾母亲的问题,他被当时的“群专”组织以“特嫌”的罪名进行关押、隔离审查和批斗。一年多的关押,使他的精神几至崩溃,当时他甚至想到了自杀。被隔离审查了13个月后,学校革委会根据上级“五七道路”指示,把他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进行劳动改造,庞文琴不离不弃,携儿带女与徐如人到农村一起在二小间土房中走了三年“五七道路” 。

人物评价

徐如人是中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他在分子筛的合成化学与晶化理论、无机微孔晶体合成化学、结构与性能、以及其分子工程学的研究、水热化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在上述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报》评)

人物影响

捐赠图书

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在吉大工作第65个年头。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时刻,徐如人将自己与妻子庞文琴教授以及他们子女(徐鹰和徐雁教授)所有著作28本捐赠给学校图书馆作为永久收藏,以表达对学校的这份情感。

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

2017年9月16日,吉林大学71周年校庆的日子,徐如人把他与庞文琴教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来支持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人物关系庞文琴妻子徐雁女儿

上一篇:李顺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